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服贸会

【西街观察】当变老成为一种“智慧”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卢扬 网编:方彬楠 2022-09-02

当互联网、人工智能快速颠覆我们的衣食住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康养产业。

从太极AI互动,用户根据视频显示来模仿相应动作,智能系统通过捕捉影像进行实时评分,从而有效指导用户动作更加标准;到通过远程影像平台,“稳、准、快”地实现超声远程质控、会诊,构建研讨社区、进行教学培训;再到利用互联网,全面整合医疗机构、药房、医疗平台资源,实现全程线上化社保慢性病业务……

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展会现场,康养产业板块交出了一份关于数字创新的答卷。

如今,无论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是已经成为中流砥柱的“80后们”,“康养”二字已渗透进社会中的各个年龄层,而非某类人群的专属。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便是“人口老龄化”。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之间、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4%-20%之间,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2021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这标志着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另据社科院预计到2040年,中国的老年人数量会占到全世界老人总量的1/4。

老人变富了,富人变老了。如何应对老龄化已经明确成为了国家战略级别的课题。

应对老龄化,一方面,是要研究如何削弱人口老龄化对我国202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在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要研究如何给老龄人口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同时以此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提供多元化消费路径,最终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增量。

当银发一族们拿起手机和年轻人一起在“6·18”、“11·11”去感受大促、抢购带来的快乐时;当他们打开电脑在网上冲浪、阅读网文世界里的爱恨情仇;当他们毫不犹豫地购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专业器材来强健体魄时,我们已经不能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他们对于温饱层面的刚需,而是要将目光投向发展型、消费升级式的需求。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居家社区养老和优质普惠服务供给不足、专业人才特别是护理人员短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有待加强、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尚需提升等方面。

未来,康养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在增加居家社区养老的普惠服务供给的同时,加速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并推出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科技创新和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