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典藏艺术频道

小隋说画丨画家汤立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隋永刚 网编:文旅新闻中心 2022-08-07

图片来源:画集供图

中国人有特殊的父子情结。自从孟子的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学说提出后,父子之道,渐入人心。“虎父无犬子”“父子不信、家道不睦”“有此父斯有此子”“子承父业”……这些古今相承、以身示教的俗语家言,成为中国人可观、可及、可论、可述的世道现象。千百年来,以才学功名于世、闻于后的先贤父子,虽百业有别,却代不乏人。书画史上有不少以父子之名而享誉画坛的大家名家,如古代的王羲之与王献之、马远与马麟、李思训与李昭道、米芾与米友仁,近现代的刘继卣、刘奎龄等父子。时至今日,画家汤立与父亲汤文选先生又是当代画坛一对杰出的父子书画大家。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父子二人在不同时期先后受到文化艺术界的持续关注。

走进汤立的客厅,墙壁上的一幅《写的双英笔下雄》六尺写意画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他十余年前有感于父子亲情所作。画中两只雄鹰立于苍松之巅,英气勃发,大气磅礴,笔墨间不仅有一股自然生机,还渗透出父子间的温情、从容与豪迈。

图片来源:画家供图

汤立受过学院派教育,更得益于家学。他的父亲汤文选先生是中国画大家,成名甚早,其《婆媳上冬学》是现代画史上的名作,被认为是“开启了时代之先,在中国画急需突破时做出的重要突破,为中国画的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父亲大画家的身份,给予汤立艺术上耳濡目染的熏陶与影响。可贵的是,汤立并不因父之名而满足于亦步亦趋的摹仿,而是将家风、家学中所形成的慎于言、敏于行、守于志的品性融入到创作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功底、眼界、魄力与胆识,进行不同的探索与创新。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受西方美术思潮的影响,以一批新山水画受到国外艺术机构的邀请在西方多国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他又回归到中国传统水墨,从事大写意花鸟和书法艺术,在笔墨传承与发展中,探寻当代中国画返本开新的时代精神。

语云:“芝兰玉树,生于阶庭。”厚重正统的家庭文化,风清气正的家风,是人之所向,如有芝兰子弟,踵继于学,更是幸之所甚。汤立生于芳庭,性情淡雅,有兰菊之品行。数十年的笔墨耕耘,他不断磨砺精进,上传艺术衣钵,开一家之风貌,自然能与其父俱称于世,这是他家学所致、志向所求的必然结果。

图片来源:画家供图

汤立生于楚地武汉,徒居京城已有二十余载。他的大写意艺术融荆楚文化的神秘幽玄与北方文化的博大沉雄于一体,有着扎实的笔墨功力和深厚的理论学养。他沿承吴昌硕、齐白石及父亲汤文选等诸位先生一路走来,重视笔墨的书写性和情感的抒发,作品自由、浪漫、神奇、随性,但又不曾逾越法度,画中花卉、禽鸟、山川、草木等独具风貌。他善于根据不同的物象特点,予以不同的创作手法,无论是传统的水禽、松鹰、梅竹、菊兰,还是独具创新表现性的大漠胡杨系列、“大道微茫”抽象系列,均能依据不同的物象,呈现出不同的笔墨趣味。作品或放笔直写,古朴虬劲;或迂回盘曲,婉转秀美。可谓各有笔情、各有墨韵、各有画境。

汤立的作品以书入画。他的大幅创作除了强化书法用笔之外,还常以块面化的书法落于作品之中,增强了作品的现代形式构成与时代气息。因此,他的作品是画中有书,书中有画。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汤立有感于当今中国画创作的“素描化”现象,多次撰文阐述中国画“书法性”的重要,并在画作上以诗文题记:“从来书画两相通,笔墨天然造化工。画参书法有清气,书入画境笔生风”、“时人只知余之画作气度雄强,而不知其来源于用笔。书画一体,笔墨为尚,九朽一罢,千锤百炼。才、学、识、情、胆,五德不备,莫能为之。”有此根基所凭,汤立的书与画具有“成竹在胸”的自信与张力,其用笔肯定,力可扛鼎,能于创作中信笔而为,一挥而就,给人以大写意画痛快淋漓的美感,达到了大写意艺术的新高度。

汤立的作品充满文化趣味。大写意是写心、写情、写意的艺术,三者又是画作的内涵所在,它源于创作者文化修养和独立思考。汤立自称“楚客”,长期浸染于以《离骚》为代表的楚文化熏陶之中,加之家学使然,使其养成了喜作文、作诗的习惯。他常于作品中以诗入画,借画言志,其中既有怀古之作,也有游记所得,更有壮怀之举。这些诗词的内容题材广,水准高,读来让人印象深刻,像“风雨纵横豪气生,坎坷平生耳目清。含英咀华残灯泪,我写江山无限魂”、“吾将劲节染秋霜,引来山鸟隔叶鸣”、“楚泽幽兰自腾芳,骚客无意昧春阳。信是风霜寒露至,且将墨色写画香”……汤立的自作诗极大提升了创作的内涵与格调。由于这些诗词是从内心有感而发,他于创作上可以更好的将诗词与书法、绘画融为一体。这也使得他的大写意画气势更强,节奏更加流畅,情感也更加丰沛。可以说,正是诗、书、画的综合修养,成就了汤立大写意画艺术的高度与厚度。

古人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画家汤立与父亲汤文选艺学相承,家风相继,他们继古人之风,沿承并发展了正统的中国画艺术。他们是父子、是师友、是同道;他们敬畏于传统、师承于传统、创新于传统;他们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家学、艺术、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两人的父子情、艺术情将与他们的作品一起显于当下,传于后世。

隋永刚(作者为《北京商报·典藏艺术频道》主编)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