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未来三十年,供应链安全最重要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张燕生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2-06-29

过去四十年企业家书写了市场经济的故事,书写了外向型经济的故事,书写了工业经济的故事。但这一页翻过去了,新的30年开始了。在这新三十年里,我们也要书写好另外三个新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科学,是科学技术、人才创新的故事。就是说,未来三十年怎么回应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问和周期律。第二个故事是法治,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现代化的故事。就是说,未来三十年如何推动治理现代化,企业不仅合规,更要懂法守法,推动法治建设。第三个故事是高端,是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及创新链向高端发展的故事。就是说,未来三十年提升“三链”现代化水平并与全球体系对接。

未标题-1

由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十四五”是新三十年的第一个五年,讲得最多的是如何开好局、起好步。1978年7月和8月,最早内地和香港合资企业叫太平手袋厂和大进制衣厂,分别诞生在东莞、顺德,代表了“三来一补”“代工贴牌”和“汗水工厂”模式在中国的起步。四十年前顺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三来一补、代工贴牌、低端工厂,占了73%的土地,做了4.3%的税收贡献,中间还包括土地二道贩子、三道贩子倒买倒卖,形成巨大食利阶层。顺德怎样告别前四十年土地管理模式而转向新三十年土地管理模式?这涉及到拥有120万亩土地的顺德13万亩的村级工业园怎么腾挪出来为未来三十年预留出土地空间?从这个角度讲,“十四五”是如何为未来三十年起好步、开好头的第一个阶段。这里存在三个“新”:第一是新发展阶段,无论企业家曾取得过怎样辉煌的成功,在这个新开局时代也要从零重新出发。第二是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要成为第一动力,协调发展要成为内生特点,绿色发展要成为普遍形态,开放发展成为必由之路,共享发展要成为根本目的。第三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过去四十年,出口主导和招商引资的外向型经济战略驱动发展的阶段结束了,未来三十年,中国要走向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国战略,即开放大国和负责任大国战略转型。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推动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由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看三个指标:第一是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即研发强度;第二是研发产出即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长;第三是研发效果即全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如用一研发指标看中国,即看研发强度和研发投入指标,2019年全国研发创新投入为2.2万亿元,强度为2.23%。其中有六个省市研发强度明显高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广东未来十年有可能会超过4万亿元;长三角地区未来十年有可能超过7万亿-8万亿元。可以设想,如果一个省投4万亿元,一个地区投7万亿-8万亿元,十年后其新旧动能、新旧结构、新旧模式转换一定会发生深刻变化,而目前看到的是分化,把注意力都放在增长速度上了,而没有放在动能的转换、结构的转换和模式的转换上。

未来十五年谁不创新谁死!要着力满足中国新生代需求痛点,过去五年国家创新投入每年都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创新的瓶颈和问题是什么?从数据看,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斜率较陡峭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的开发和试验研究,而决定未来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增长则是一条非常平缓的曲线。因此从“十四五”开始到2035年,国家会下大决心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斜率拉上去,让这条曲线的增长斜率逐步变得陡峭起来。那么,如何提升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首先是提升创新体制机制效率,其次是营造创新生态,再次是构建跨境创新网络。怎么解决好这三个问题?

“十四五”是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支撑力量一定是消费投资和进口等需求。从恩格尔系数看,1978年我国恩格尔系数是60%,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温饱没有解决好的情况下长大的,因此经济学家说,那个时代谁创新谁死,因创新生产出来好东西百姓舍不得买。到2000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百姓要买房子、车子、手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这时经济学家讲谁不创新谁死。未来十五年,新生代的孩子们会怎样?据《美国商业周刊》调查,和日本、美国同龄孩子相比,中国新生代是世界上最乐观、最有信心和希望的一代。所以笔者认为,谁能满足1996年以后出生的中国新生代需求痛点,谁就能占据全球竞争制高点。要想满足他们的需要,仅有中国大脑是不够的,需要世界大脑。仅有中国服务是不够的,需要世界的服务。仅有中国创造也是不够的,需要世界的创造。

一个浪漫的时代结束了,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会出现深刻调整从“十四五”开始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指的是数量和规模。而真正能改变未来三十年中国的,是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质量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

如何创造出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满足超大规模需求质量和应用场景?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笔者认为,未来对外开放包括三个层面内容:一是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上台阶,衡量标准是关税率要进一步下降,非关税率要进一步取消,便利化效率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准入开放进一步扩大;二是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要上新层次,这方面考验的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是不是一步步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对接、相衔接;三是创新、人才等知识型开放能不能上新水平,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享。

过去在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我们造就了综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应链管理,可以把一个产品在全球不同地方生产还能做到零库存、及时供货。在那个时代,我们考虑过新冠病毒大流行对供应链的影响吗?考虑过中美贸易战吗?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加征了25%关税率,60%打的是外资供应链。还有,想过超级全球化收缩和倒退吗?所以,满脑子利润、效率的浪漫时代已结束,这时,供应链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全球面临的巨大变化首先是数字革命,它会使我们未来的供应链更短,更有弹性,更有韧性,更能满足小众需求痛点。它会使我们的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成为成长性排前三位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会促使我们未来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公共性服务的大发展。

“十四五”全球大势有可能发生什么变化:第一,我们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还在吗?回答是还在,但大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关键看能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从这个角度看,国际环境与过去四十年相比会产生一个全新的变化。第二,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可能会出现修昔底德陷阱、萨缪尔森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我们企业家都很优秀,他们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可能会对美国一些核心竞争优势产生替代。萨缪尔森分析认为,从互补到竞争的这种替代最危险,因会产生对抗冲突甚至会像上个世纪20年代、30年代那样引发战争,如何规避?就是从互补到竞争再到更高水平的互补,从赢者通吃到共享发展,再到利益共同体。今后的发展有我们一份,有东道国一份,还有第三方合作一份,共享经济发展、共享贸易投资、共享未来,形成全球利益共同体。第三是中美博弈。1990年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6.62%,IMF预测2024年可能是84%。我们说世界上存在一个2/3现象,即当老二是老大的2/3时,说不说“厉害了我的国”,冲突对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对中国企业家来讲,第一是坚持,保持平常心;第二是向对手学习,提升创新力、合规性、开放包容,一步步提升自己解决新问题。

“十四五”的国家战略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企业家来讲,未来落实国家战略就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发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窄口径就是制造业,中口径是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宽口径就是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下一步需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坚实基础不动摇,这将是未来国家重大战略。 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大陆124家,加上台湾有133家。这是中国大企业第一次超过美国,但我们营收占比是下降的,利润占比是下降的,说明企业大而不强。

因此下一步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三个方面发力:第一,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首先是从0到1,原始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第二是从1到10,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第三是从10到N,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这三个层次上发力将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先生认为,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从国际专利的申请数量上看,超过50%来自于亚洲,其中大部分申请是以汉语、日语、韩语书写,全球创新格局出现东移趋势,可以发现,亚洲创新网络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第二,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个人认为会有三大攻坚战。第一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如何让市场机制出清。第二是营商环境改革。2017年在世界银行业中,中国银行便利化水平排全球78位,2018年排46位,2019年排31位。我们还存在四个短板,一是企业获得信贷便利化水平在全球排80位;二是中国企业纳税在全球排105位;三是中国企业参与跨境贸易在全球排56位;四是企业退出机制全球排51位,这涉及到如何能够用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式,推动企业营商环境的治理现代化。

从“十四五”开始到未来三十年,国家、地区、企业可能要过三个坎。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2017年人均GDP 2.17万美元,东京湾4.23万美元,纽约湾是8.46万美元。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第一个坎是怎么能让人均GDP翻番,如何达到东京湾水平,让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达世界一流水平。第二个坎是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能否翻第二番,达到纽约湾的人均GDP水平,因其优势是现代金融中心,是世界级城市群的领袖城市。一个台阶上去以后还有新台阶,最终要达到旧金山湾水平,实现科学、技术、人才创新,取得世界级的优势。第二个台阶日本没上去,欧洲大陆没上去,我们怎么上得去?怎么能够建立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怎么构建世界一流金融中心和世界一流国际科学创新中心?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讲,要用好香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就是开放、包容、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相信香港对国家未来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