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安全文化是破解“安全魔障”的根本出路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徐耀强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2-06-28

安全文化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式提出,最先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分析报告中作为核安全对策提出来的。此后,1986年美国NASA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如今,这个概念早已经超出核工业界、航空航天领域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在我看来,所谓安全文化,从大安全、大文化的观点来看,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它是企业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由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人的安全意识、安全信仰、安全习惯、安全道德、安全传统、安全规范以及安全技术、安全产品的综合反映。建构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相统一的安全文化,是企业跳出、破解“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这个不良循环的“安全魔障”的根本出路。

未标题-1

 

安全文化的价值指向

从本质上讲,安全文化,就是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其重要特征就在于它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指向。

一是政治价值。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团结稳定的政治大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强调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不仅“一切通过人”,而且“一切为了人”,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彻底的解放视为最高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一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觉,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其实,这同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完全吻合、高度一致的。

二是经济价值。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安全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就能够保护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有安全经济学家指出:事故损失,占GDP的4.9-6.4个百分点;安全投入产出比是1:6;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安全生产的贡献率是GDP的1.5%-5%。预防性投入与事故整改的关系及安全效益金字塔法则表明: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后整改的“投入产出比”,两者的比例为1:5。这是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如果我们在具体的安全生产工作中注重强调安全文化,那么这个比例关系将被改写。

三是管理价值。安全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成果,它能使企业领导与工人都纳入集体安全情绪的环境氛围之中,产生有自我约束力的安全控制机制,使企业由相互利用组成的松散群体转化为有共同价值观、有共同追求、有凝聚力的集体。它对于企业既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又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是完善安全管理体制与提升人员行为素质,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建设安全文化既是现代工业社会管理及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及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是社会价值。对于社会来讲,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反映。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因工死亡人数高达110万。而我国每年也至少有10万人在意外事故中丧生(包括交通事故)。安全文化强调用崭新的思维方法和跨世纪的安全科技的新观念来审视世界,科学而客观地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创造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无疑,这对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全文化的哲学诉求

安全文化在哲学层次上的反映就是人们关于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安全、如何实现安全的根本看法。无疑,它体现的是安全文化之魂,并构成了安全文化的核心要素。那么,安全文化的一般哲学诉求是什么呢?

其一,安全“状态相对论”。这是从事物发展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观点看的。尽管在美国杜邦公司这样的全球500强企业看来:“一切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事实上,安全是相对的,事故是绝对的。或者说,安全永远不安全,事故无时无刻不存在。抓安全生产的实质是让安全的相对性延长,让事故的绝对性减少。有的企业能实现长周期记录,有的却事故频繁,主要区别就在于其有没有很好地控制事故诱因,有没有把握事故发生的机理,有没有认识到安全事故无处不在,在风平浪静背后可能潜伏的杀机。当然,事故是绝对的,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就要如临大敌,甚至像一些单位到了安全长周期记录临近的时候,干脆停下一些基建或大修工程,坐等安全记录的诞生,这是一种典型的怕事故、背包袱的不良心态。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保持一颗安全平常心,即使出了事故也不能因此乱了阵脚,而应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牢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其二,安全“文化本质论”。一般说来,安全文化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物质性文化。如在设备技术的选型上,与其说是技术优劣的比较,不如说是生产方式、文化样式的选择。二是行为文化。即是在生产活动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行为特点和行为方式,瞎指挥、爱冲动、胡乱干显然是不安全的。三是制度性文化。制度是联系技术与员工之间的纽带,安全运作程序、制度都属于此类。四是精神文化。主要指员工有无安全意识、责任心、奉献精神,也包括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由此可见,安全与其说是一系列物质手段的结果,不如说是文化作用的结果。安全文化就是弥散在企业生产各个要素里面的,并把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形成安全的一种力量。规程制度、技术手段固然重要,但安全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是否能成为合乎安全生产需要的态度和习惯。凡是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都会被它召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我们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才能确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其三,安全“历史累积论”。安全不是一天两天就获得的,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累积效应形成的。其外在表现为安全记录的时间积累,而内核是各要素质量能量的积累。同时它不是瞬间产生的,而有一个发生发展、优化升级的过程。就是说,安全生产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既不能用革新的方法加快“成效”,也不能靠加班加点突击“成效”。它不像完成生产任务,当天、当月没有完成可以在次日、下月弥补;这个班组任务完成不好,那个班组任务完成好,在单位的总体上可以平衡弥补。任何工作的一时不到位、一地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安全生产必须毫不放松地抓,不厌其烦地抓,反复抓、抓反复,抓好每一个过程,抓好每一环节,抓好每一个人,全方位地做好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延长安全周期。

其四,安全“要素整合论”。安全文化强调,一个单位生产的安全与否,不是单个要素决定的,而是由整体要素决定的,关键看各个要素能否达到最佳整合状态。事故致因理论表明,绝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机器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而发生的,例如,没戴眼镜或面罩的工人,在打开防护门操作或防护门损坏时,被飞落物爆伤眼睛;少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遇到“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才发生的,例如,冒冒失失的工人在昏暗的车间里,不慎跌入未盖盖板的孔、洞深井中;更少数事故是由于“机物的不安全状态”处在“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下被引发的,例如,较干燥的硝化棉在气温高的仓库内自燃引起火灾。在构成事故的“人员—机物—环境”三因素关系中,“机物”“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唯有“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又是操作“机物”、改变“环境”的主体,因而紧紧抓住“人”这个因素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

安全文化的治本机理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头等大事。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人民的最大利益。维护员工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的首要任务。没有企业安全就没有企业的一切。

其实,重视生产安全、强调生命至上,早就是中国几代人的追求!教育家陶行知就曾说过:“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立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关爱生命、保障安全、尊重人权、注重健康,更是新时代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前,我国企业的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安全生产局面有了明显改善,但也毋庸讳言,还有很多企业的安全生产,仍然处于一种“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中。而要跳出、超越、破解这个“安全魔障”,我们企业领导和安全工作者就必须把目光投向安全文化,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现代安全经济学有个“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立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而构成这三角形的“内核”就是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人们生产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些都是实现良好的安全绩效的重要因素。安全文化能够治本的内在机理在于它根植于组织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引起所有生产链上的单位和个人对安全的密切关注,并以一种超越遵守法规要求的自我约束的方法来不断改善、提升企业的安全水平。

总的来说,安全文化意在提倡从文化层面上研究安全规律,加强安全管理,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强化人们的安全价值观,达到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由此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生产运行的安全体系。实践也已证明,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而要实现本质上的安全最终的出路还在于安全文化。我们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才能确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事实上,各类事故发生的背后,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安全第一”的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还在于遵章守纪并没有形成一种群体的自觉行为。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其底层逻辑还是要通过安全文化的内化来实现,使“关注安全、善待生命”成为员工的内在需求,把“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价值观根植到心灵深处,从根本上破解“要钱不要命”的问题。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既是现代社会及企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进步、企业文明的重要标志。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