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产进行的重要条件,更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最大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往往与其安全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丰富对安全文化的认知是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内涵——员工在安全方面的信念、看法和价值观
目前,被世界普遍认可的关于“安全文化” 的定义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名誉教授苏·考克斯和英国阿伯丁应用健康科学研究所名誉主席托马斯·考克斯合著的文章《员工对安全态度的结构》,在文中他们提到:安全文化是员工在安全方面的态度、信念、看法和价值观。无独有偶,1991年,荷兰特温特大学的名誉教授里普在其《工业社会的危险文化》一文中也指出,安全文化是员工在工作场所或社区等组织内与风险有关的共同信念、看法和价值观的集合。同时他认为,安全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有多种描述方式。
有研究发现,在工作场所发生的事故可以看作是一个组织为处理安全问题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崩溃的结果,而这种崩溃往往是由于企业缺乏对安全问题的关注。
良好的安全文化可以通过管理层对安全的承诺、处理危险的现实做法、持续的组织学习以及整个员工队伍对危险的关心和关注来促进。除了组织学习,个人培训也是建立系统性安全文化的基础。
历史——切尔诺贝利事故让安全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虽然此前也有关于安全理论以及安全立法的研究,但“安全文化”作为独立成熟的概念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安全文化重要性的思考,世界开始关注管理和人为因素对安全性能的影响。
“安全文化” 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针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在INSAG-1报告中提到——“苏联核安全体制存在重大的安全文化的问题”。安全文化被描述为“组织和个人的特征和态度的集合,确定作为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核电站安全问题得到其重要性所需的关注”。
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安全文化并给出了大量定义。在定义安全文化时,一些作者将重点放在态度上,而另一些作者则认为安全文化是通过行为和活动来表达的。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可以对员工在安全相关任务中的表现产生关键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安全表现产生影响。许多专利和学术方法都声称可以评估安全文化,但很少能针对实际安全绩效进行验证。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企业调查都是对领导力、参与度、承诺、沟通和事故报告等关键问题进行考察,对公司事故率的检查却是少之又少。
英国健康与安全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最常用的安全文化定义:“安全文化是个人和团体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的产物,决定了一个组织对健康和安全管理的承诺、风格和熟练程度。”负责调查拉布罗克格罗夫铁路事故的“卡伦报告”认为安全文化是“我们通常在这里做事的方式”,这意味着每个企业都存在安全文化,只是有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更为完善。
而产生于重大事故之后的安全文化也让人们了解到,此类事故发生时多种防范手段是如何同时失效的:“随着每一次灾难的发生,我们对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的认识也在增加。但很明显的是,这些因素并不仅仅来自于人为错误、偶然的环境因素或技术故障。相反,它往往来自根深蒂固的组织政策和标准,这些政策和标准也多次被证实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
界定——不只是对一线员工的管理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产生或改变,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是历史、工作环境、员工队伍、健康和安全实践以及管理领导的结果,最终将体现在对其工作场所的安全处理方式上。
在过去,工作场所安全的改善和风险的控制是通过提供更安全的机器或流程、更好的员工培训、以及引入正式的安全管理系统来实现的。在安全环境得到改善后,许多人便开始认为工作场所再次发生的事故就是由操作者的个人错误造成的。因此,现在许多企业产生了一种在个人层面应用安全文化概念的趋势。
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HSE)却认为,安全文化不仅仅是车间工人的态度和行为问题。其2015年发布的有关组织文化的文章中提到:“许多公司在谈到安全文化时,往往指的是员工遵守规则或采取安全或不安全行为的倾向。然而经过研究发现,管理的文化和风格相较而言甚至更为重要。”英国能源事业部的凯瑟琳·梅恩斯博士也指出,安全文化概念在个人事故方面的有效性还有待确定。
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官安德森同样非常关注安全文化概念的延伸对控制危险因素的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证明通过改善安全文化来降低事故率的安全措施是合理的。在2004年发表的《行为安全和重大事故隐患》一文中他提到,重大危险场所的失控率可以很好地说明重大事故风险的管理情况。控制重大事故隐患需要在常规安全管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安全管理过程。而很多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强调行为安全,让员工小心工作、减少出错。但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发生在工厂一线的错误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由更高级别的错误引发的。
20世纪90年代,有英国学者对700多起机械失控事件进行了研究,在110起因维修引起的事件中,只有17起是未按照计划好的维修程序进行操作而引发的,其余的93起则都是由于企业没有提供足够的维护程序。由此可见,仅有不到6%的事故是由于一线人员故意不遵守程序造成的。事实上,很多员工并不反对采取行为安全措施来降低事故率,但实施这一制度的前提是在采取行为安全措施同时,企业需要同样注重对主要危险的管理力度。
近年来,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安全管理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和接受。我们乐于看到更多的企业主动加深对安全文化的认知、努力打造完备的安全文化体系,但不得不提的是,文化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这终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