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大国工匠 | 王刚与航空装备业的“匠人”效应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王晓玲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2-06-20

人物小传

王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数控加工厂铣工、高级技师,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新中国成立60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由他领军的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克600多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有16项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

1

王刚对工作精益求精   陈阳/摄


“精雕细琢,把每一件东西都当成艺术品。”

——王刚

这里汇集了全国劳动模范、航空工业沈飞技术技能专家、高级工程师等一大批骨干精英,每名成员都承担着科研生产的攻关课题;这里包含了数控专业、质量检测专业、铣工专业(含数控)、镗工专业四个专业实训场地;这里在完成公司科研生产任务、推动技术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里是“攻坚克难的航母、人才成长的摇篮”——2020年12月14日,王刚实训基地揭牌成立,这是实训基地与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的有机融合,是依托“三校”平台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是打造“楼上学知识、楼下学技能”的综合培训模式和培训平台的大胆创新。

高超技能勤中来

1999年,刚从沈飞技校毕业的王刚如愿以偿进入了沈飞。从小住在飞机场附近,每天看着在沈飞工作的邻居整天出入自己向往的大门、听着战机在天空中飞过的轰隆声,早在初中的时候,王刚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入沈飞工作。“精雕细琢,把每一件东西都当成艺术品。”工作伊始王刚就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作为一名航空人,他痴迷于追求加工技能极致,不断探索加工新方法提升产品质量。他探索出小孔铰削技术绝活,能用一把铰刀通过不同的切削方法和冷却润滑介质的配合,使加工孔径可在一定范围内微调,创造了机械加工领域的奇迹,为我国航空装备跨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易变形的薄壁零件铣削加工是这个领域的最大难点,王刚创新出多点位装夹、小进给铣削的方法,经近百次装夹试削,成功地解决了这类零件铣削难题,不仅如此,他将此类零件加工精度缩小至0.1毫米以下,只有一张纸的厚度,并且加工质量稳定、精度高。

1

 

2011年,航空工业沈飞成立了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充分发挥技术引领和辐射作用,共完成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等600余项,有16项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工作室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工作,先后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演示、技能实战、技术研学700余场次,培训规模达到7000余人次,为厂内外的技能人才拓展知识、增长技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还实施了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对优秀的技能骨干进行深造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培养了优秀人才130余人。2014年由王刚领军的“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成员共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技术能手、沈阳市技术大王等市级以上荣誉80余项,其中吴学文、李晓亮、吴刚、杨恒等人相继获得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航空工业被誉为科技之花,进入新世纪,我国航空工业呈井喷式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在产品上的密集应用,对零件制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铣工岗位上王刚工作了23年,凭着专注和坚守,连续二十多年无加工废品记录。

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付出。好铁是打出来的,好钢是炼出来的。王刚当初参加工作时适逢公司承担国家新任务的关键时期,他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吃住在单位成了家常便饭,闲暇时间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仅购买专业书籍他就花了2万余元,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十年磨一剑”,勤学苦练的他多次在大赛中技压群雄,曾先后两次夺得全国技能大赛的铣工冠军,多次获得省市技能竞赛的冠军。 2008年他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提前半个小时完成参赛作品,以优异的成绩夺得铣工冠军。四年后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再登巅峰,成就“双冠王”美誉。

所向披靡解难题

多年的勤苦钻研和工作淬炼,使王刚成为生产线上的“妙手神医”。曾经有一次生产中有一项零件出现了技术问题需要修复处理,由于零件是薄壁不规则曲面结构,存在变形,修复可能性不大。“请王刚协助修复,如果王刚修不了就只能报废了”,厂领导的殷切期盼使王刚成为修复此项零件的“救命稻草”。他接手此项修复工作后深知责任重大,如果修复不了,除零件报废带来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影响整个型号产品交付进度。他深思熟虑,创新出“不规则曲面装夹定位方法”,并完美修复了此项零件,避免了经济损失40余万元。

王刚专治生产中的各种“疑难杂症”也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求助者。北京某研究所一项大型高精度箱体类零件加工遇到难题,国内许多家生产单位均无法实现其精度要求,最后找到王刚,当王刚用独到的加工技术将一个月的任务量用一周完成、加工质量和精度等级大幅提高时,参与研制生产的技术专家佩服得伸出了大拇指。多年来王刚攻克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累计创造了600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获得2项国家专利,提出了合理化建议1000余条,累计为公司创造了2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荣誉与掌声成为了王刚前进的动力,为了“航空报国”的光荣使命,他还将不断攀越新的高峰。

匠人之术贵传承

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以“强化人才培养,服务科研生产,促进技术创新,助力企业发展”为目标展开活动,为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平台。沈飞公司“党校·培训学校·团校”702分校(数控加工厂)王刚实训基地的建立,是融合工作室功能的进一步举措。工作室已经取得了技术革新、生产攻坚、工艺改进等千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千余条,累计减少产品加工工时上万余小时,避免废品损失百万余元,节约产品材料成本千余万元,自制工装、辅助夹具、工具百余件(套)的成绩。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以“模拟设计整合真实生产制造场景”为切入点,以“提升技能人员实践训练能力和技术人员工艺设计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切实加强公司员工的专业水平、提升生产效能,同时增强精品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提升岗位能力。

1

 

为贯彻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深入推进“12335”员工素质培训模式,公司的“党校·培训学校·团校”三校融合机制提供了重要平台与途径。实训基地建设依托“三校”融合平台,依据分校自身任务需求和专业特点,集合高水平师资进行共享,开发针对性实训课程,充分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和技术技能专家等优势资源,建设特色鲜明、专业突出、自主创新的实训基地。

目前,公司已成立了总装实训基地、部装实训基地、部总装实训基地、铆装实训基地和王刚实训基地五家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之间形成“实训基地联盟”,形成合力,师资共享攻坚克难,为解决生产科研任务中的瓶颈难题技术攻关发挥重要作用。 702分校是公司最大的结构件生产科研分校,分校的建设以“精心育人才、精益造产品”为目标,以能力短板、流程断点、管理空白等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各项培训工作。培养内训师63人,围绕党建、业务、团建三个维度设置教育培训课程。2020年,组织开发各类课程教材139份,完成培训活动210项,培训人次达到7267人次,培训效果突出,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助力生产。

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培训模式和培训平台的大胆创新,是培训与生产连接的主要桥梁,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及实现培训与生产对接的有效途径,也是为达到“岗位能力引领,生产任务驱动,培训实践对接”的目标,助力公司发展的主要手段。“三校”与实训基地的“双引擎”运行,创建了培训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新型培训平台和综合培训模式。王刚实训基地将成为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有力抓手和途径,也将成为以数控专业为主的、技能技术人员的一个全方位训练平台,有力提升专业技能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为高技能人才的梯队培养探索新的路径。基地将进一步依托“三校”培训平台,发扬“王刚”实训基地的品牌价值,传承大国工匠精神,规范管理标准,形成沈飞特色文化。既成为攻克各类技术研究试验及生产难点的“平台”,也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展示高超技术的“舞台”,更将是全面提升员工技术技能水平的“教室”,为实现“法治沈飞、数字沈飞、精益沈飞”的建设目标逐梦前行。

文/王晓玲

图/陈阳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2年05期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