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发改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心的经济形势问题。
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受新一轮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经济新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此前一天,4月多项重要经济数据发布。工业增加值、出口、消费、固投同比增速均较前值明显放缓,调查失业率创下自2020年3月以来最高。由此可见,疫情对经济发展的拖累加剧,而国家统计局也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来概括经济运行情况。
具体来看,工业生产受到影响主要来自于多个方面,市场需求不足、产销衔接不畅、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等因素位列其中。而服务业则主要受疫情防控措施冲击,出现了短期的、阶段性的经营困境。
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怎么统筹?当前一些地方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尤其考验精准施策的智慧和能力。即“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比如,低风险地区,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严抓细管落实好“动态清零”政策。各地按照自身情况“对号入座”,科学施策就是精准。
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求解近忧,在于信心重拾,政策发力。首先仍是稳住市场主体的各种纾困措施,从税费减免到各种纾困措施,从打通供应链到物流堵点,推动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复工达产,保障改善民生,便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国内疫情反弹得到有力处置,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效应逐步释放,正常的经济秩序势必快速恢复,经济运行会很快回归正常轨道。
从疫情防控的单一主题,到提及复工复产问题,再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让“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求解远虑,依然要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
随着本土疫情逐步受控、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逐渐恢复,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于通过一系列改革让市场主体活下来,并且活得更好,通过改革把它们激活起来,通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掉不合理的条条框框,使它们公平竞争,让新的市场主体更多地长出来。
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通过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国际市场,更紧密地参与全球经贸体系。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打消外资企业和国际市场的疑虑,中国的门只会越开越大。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