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宅经济”下网红品牌食族人的酸辣江湖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袁国宝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2-04-26

在宅经济与懒人经济正火的当下,速食产品市场正处于高速扩张状态。相关报告预估,2021年国内方便速食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在飞速扩展的蓝海面前,各大速食品牌与资本齐聚,一场有关酸辣江湖的争霸赛正在上演,而食族人无疑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黑马选手。

作为方便速食领域的新兴代表品牌之一,食族人上市初期以“更美味的非油炸健康食品”为品牌理念,打破大众对于速食产品不健康的固有印象,并迎合年轻人口味特点,将辣味作为产品核心,打造出记忆点十足的鲜香麻辣产品,从而迅速在众多速食品牌中脱颖而出。自2018年1月推出爆款产品酸辣粉后,食族人逐步完善扩充产品线,以爆款产品链接新产品,从而逐渐覆盖方便速食全品类,形成了食族方便桶装酸辣粉、花甲粉、螺蛳粉、食族魔盒自热火锅、食族自热便当、食族魔袋干脆面零食等规模化的产品矩阵。

在独特风味与健康理念的加持下,食族人已成长为速食产品界的当红炸子鸡。数据显示,食族人售价近50元的酸辣粉套装在淘宝与抖音店铺均月销达到2万+与3.5万+。自2017年成立至今短短几年,食族人已创下了3年卖出上亿桶、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的成绩纪录。

到此为止,食族人看似已经登上了速食产品的高峰,但同时大众也不免好奇,在竞争激烈的速食行业,根基尚浅的食族人究竟还能在巅峰上红多久。

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红之路

事实上,食族人的成功之路并非不可复制。

“今天吃这个食族人的酸辣粉,看看料包好足,味道也好香,喜欢酸辣粉的宝宝们不要错过!”打开抖音当红美食吃播主页,网民常能发现食族人的身影。各色包装的食族人酸辣速食产品在美食吃播的镜头特写与语言烘托下显得尤为诱人,让视频前的用户禁不住打开链接直接付款下单。

像这样的KOL合作推广视频,每逢食族人产品上新总会更新一次。而网红主播+网红产品的组合,就是食族人推广新品、引流关注的不二法宝。加上“网红爆款”“六包料”“新鲜无添加”“非油炸”等标签加持以及有趣精美的包装,让食族人迅速火爆速食界,获得大批的忠实粉丝。

1

图片

同时,食族人还前瞻性地将线上销售渠道打通,以互联网新技术为依托,对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过程进行升级完善,深挖产品品质与消费场景,进一步扩展产品受众面。并请来明星代言,加强品牌传播声量。

综合以上来看,食族人成功的秘诀无外乎“流量加持+渠道助力”。脱离固有标签,摇身一变成为拥有粉丝拥趸的网红品牌,短时间内的确可获得粉丝拥趸支持,赢得销量暴涨。   

但同时,食族人也和许多网红一样面临着“口碑”挑战。

产品方面,食族人主打的辣味产品难以征服众口难调的消费者,点开食族人天猫旗舰店评论, “太辣了”“一般般”“只辣不香”等评论层出不穷,粉质、调料包等产品质量问题也使得食族人屡受质疑。同时,线上销售带来的价格波动极易引起消费者不满,暴力运输带来的产品挤压等问题也使得食族人备受诟病。

▲食族人旗舰店评论截图

▲食族人旗舰店评论截图

联想到因为质量问题口碑跌落云端的好欢螺,如若食族人身上现有弊病始终无法消除,导致消费者积怨过久,极有可能同样陷入口碑大危机泥潭之中,给行业竞争品牌可乘之机。

巨头入局竞争进入混战阶段

速食行业蓝海中,巨头的入局正让竞争加剧。在产品自身问题之外,巨头品牌的入局也让食族人的日子开始越来越不好过。老牌速食品牌康师傅、双汇等加速产品创新,凭借既有品牌优势自带流量与关注;餐饮巨头海底捞、小龙坎等将线下流量转化,相继推出爆款产品;更有自嗨锅、李子柒等新锐品牌借助营销传播突出重围,开启混战模式。

当前,仅在酸辣粉赛道,食族人就面临着嗨吃家、白家陈记、莫小仙等实力品牌以及三只松鼠、今麦郎、卫龙、我的天呐等大量新锐产品的多重围剿。在激烈的竞争中,为抢占市场与消费者,各大品牌纷纷一边忙着加大宣传营销吸引流量关注,一边不断给产品加量不加价提升竞争力,蚕食固有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食族人不得不面对“产品被模仿”“毛利润降低”“粉丝流失”等众多头疼难题,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同时,消费者对于速食产品的猎奇需求正在逐步提高。在“方便”的主需求之外,健康、地域风味、高颜值、网红首选等消费趋势正在酸辣粉赛道叠加。各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推陈出新,不断在酸辣粉基础上叠加“算法”。仅以品牌我的天呐为例,上市初期就已搭建好酸辣粉、重庆小面、爆肚粉、关东煮等在内的完整产品矩阵,凭借数量、口味上的优势俘获消费者芳心。由此,对新鲜产品永远抱有“好奇心”的速食产品消费者难免会对食族人审美疲劳,转而投身新兴品牌怀抱。

总之,在全新的消费时代,方便速食产业正开拓出广阔市场,食族人作为抢先入局者占尽天时地利优势,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食族人也需时刻鞭策自身,及时纠正自身固有缺点、解决痛点,时刻了解洞察消费者需求,打造并巩固品牌特色与优势,才能有望实现花开百日红的长久发展,以免走上“过气”网红之路。

文/袁国宝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2年03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