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让谣言止于法治与信息公开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2-03-24

3月23日,根据上海警方通报,两人编造散播“上海封城”等不实信息,被立案侦查。

此前一天,有关“上海马上封城7天”“全封4天”等不实言论在网上大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经警方调查,相关不实信息发布者自行编造上述信息,发布在同事群、业主群内,造成大规模传播和恶劣社会影响。

相似的一幕还围绕着东航空难展开。“东航上百亿巨亏压缩飞机维修费用”“MU5735坠毁第一视角影像流出”“某公司7名董事在失事飞机上”……类似的标题在网络上铺天盖地,有些内容甚至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全民注意力聚焦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容易滋生谣言的地方。谣言是虚假的信息,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但无论制造谣言,还是听信谣言,受到个体认知水平差异,周围社会环境、传播渠道、信息公开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让谣言止步,首先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回应关切,确保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大众就会将公开的信息和自己获知的谣言相对比,久而久之,当大家发现政府公开的信息总是准确且及时,谣言就自然失去了市场。

围绕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早已专业化、常态化。以疫情信息为例,无论是一周次数不等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还是出现疫情后,各地有针对性的每日例行发布会,都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与公众实现信息对称,畅通民间获取权威信息的渠道,不给流言蜚语创造可乘之机。

“3·21”东航空难事故信息披露同样紧锣密鼓。22日晚间,事故发生仅一天,国务院调查组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飞机坠毁详情及最新搜救进展。23日下午,事故处置调查组举行第二场发布会,发布找到一个飞机黑匣子的关键信息。而当日晚间的第三场发布会则披露了已发现部分飞机残骸和遗体残骸,已发现的黑匣子初步判定为驾驶舱语音记录器。

解决谣言问题,信息公开与依法处理,标本兼治,缺一不可。网络时代,既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保护公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也要对蓄意制造谣言者依法严惩不贷。疫情之下,灾难面前,对不怀好意地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应给予坚决、有力的打击,这是执法机关应尽之责。

正如有些玩笑开不得,有些谣言更是造不得、听不得。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负责任地网络谣言是危害网络、危害社会的毒瘤,是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亵渎,对重大灾难的消遣。不信谣、不传谣,不编造、不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应成为每一位公民在网络生活中的基本素养。而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和防疫秩序,应成为所有网民的共同责任。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