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随着冬奥临近,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有关如何利用冬奥遗产的话题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定义,奥运遗产是由愿景产生的结果;它包含了所有因举办奥运会和体育赛事而对人民、城市和地区以及奥林匹克运动而产生或加速其发展的、可见和不可见的、长期正面效益。围绕上述冬奥遗产的利用,北京商报两会三人行栏目邀请了三位政协委员从经济学、服务主体、教育角度献策。
把冰雪产业做成四季生意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一个产业要可持续发展,要从需求、供给两方面考虑。具体到冬奥遗产,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贾玉革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需求就是消费者对冰雪运动的喜爱。调研显示,重大赛事可以显著提升地区旅游吸引力,利用冬奥会场馆、设施、赛事管理经验等,承办国内外重要冰雪赛事,以此增强消费者对冰雪运动热爱的持续性和对北京冰雪资源的黏性,不断扩大冰雪产业受众人员规模,为实现冰雪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奠定基础。依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只有达到初步规模经济效益后,冰雪产业及其配套产业链条才能良性搭建和延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了需求后,就要有供给,这是贾玉革认为最重要的,“因为消费者的热爱已经激发起来了,只是增加黏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场馆要运营起来,要立足于‘四季冰雪’的理念,提升冰雪运动场馆的盈利能力”。
在贾玉革看来,“‘四季冰雪’的核心是解决冰雪运动场馆,特别是户外雪场一年四季的活动策划与收入来源。数据显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扩大,体育旅游大众化时代来临。在消费者喜爱的参与型体育旅游项目中,爬山、马拉松、骑行、冰雪运动、徒步排在前列。户外冰雪场馆、设施建设在资源稀缺的优质山地地区,利用地势优势在雪场周边开发山地骑行、徒步步道,融合冰雪旅游、运动体验、住宿餐饮、文化休闲的价值,多元化经营拓展收入来源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各产业的融合发展”。
完善场馆周边服务设施
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布局场馆,其中北京首钢园区承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冬奥会后,首钢滑雪大跳台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成为专业体育比赛和训练场地,并面向公众开放用于大众休闲健身活动。
站在场馆服务主体的角度,市政协委员、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部长丁利霞建议,“积极做好场馆赛后利用,做好周边相关商业设施、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如何有效的进行场馆的利用?她进一步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首先场馆建设本身一定要具备多元化的功能,能够有效的进行角色的转换,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周边商业和服务功能要相配套,才能使其焕发出活力。比如与周边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可以形成‘文旅+冰雪’,与周边的建筑环境相结合,可以形成‘景观+冰雪’等等。只有将周边的商业及服务设施不断的进行完善和配套,才能够焕发活力、聚集人气”。
以首钢园区为例,“已经建成四块冰训练馆、滑雪大跳台、运动员公寓等。我觉得周边还缺少高端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高品质的酒店及商业等;目前园区内的国际人才社区及城市织补区的建设也暂时放慢了脚步。所以我觉得做好场馆周边相关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对引入市场化服务主体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丁利霞表示。
重视文献等无形奥运遗产
除了以上两位委员提到的冬奥有形遗产,无形遗产也是值得关注的一方面。曾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25米手枪金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射击运动技术学校高级教练员陈颖的提案,就聚焦在冬奥无形遗产中的文献(奥运知识)遗产上。
奥运文献遗产能较客观地反映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体育等可持续性方面发生的变化。“根据调研显示,我市各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和大中小学校体育学科的奥运知识学习教育普及存在问题有:社区、单位、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手段单一,内容陈旧,活动课程缺乏吸引力,尤其受到专业知识的局限,对于案例分析缺乏实践支撑。社区、单位、学校等偶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宣讲,受限于资源的配置,宣讲具有不固定性。”陈颖表示。
为此,陈颖从两方面提出详细建议:在北京市体育局牵头下,编写简明趣味的全民奥运知识普及读本(纸质或电子),使学习内容有依据。制作寓教于乐的奥运知识宣传音视频作品,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帮助指导科学健身锻炼。支持并建立体育冠军等人才联盟或协会在全社会设立冠军公益课、冠军宣讲团,宣讲普及奥运知识、冠军体育精神和励志心理建设等,传承无形的“奥运遗产”。
“建议在北京市教委牵头下,编写简明趣味的奥运知识普及读本(纸质或电子)、利用全媒体平台对大中小学生群体传播奥运知识。邀请体育界相关人士和冠军等进校园参与公益活动,丰富学校体育学科内容、帮助指导学生科学健身锻炼。支持体育冠军在学校设立冠军公益课、冠军宣讲团,宣讲普及奥运知识、冠军体育精神和励志心理建设等,支持对体育老师进行业务培训,并和科研机构、学校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奥林匹克体育教学示范集群”,陈颖进一步补充。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