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百年党旗红 逐梦新时代——华电能源的红色文化

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1-12-26

这里,曾是荆棘丛生、沼泽遍布、野兽成群的“北大荒”;

这里,曾经是几代拓荒者战天斗地、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主战场;

这里,曾见证着无数革命者、建设者用血泪和汗水、勇气与智慧写就的百年历程;

这里,被称为“龙江红色电力文化博物馆”,拥有区域乃至全国红色电力文化的品牌集群;

这里,以红色文化资源“塑形、铸魂”,形成了中国红色电力文化品牌矩阵……

华电能源公司红色电力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跨入新时代,红色文化品牌始终熠熠生辉。抗日战争时期,龙江电力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战略大后方,龙江电力儿女响应“一切为了前线,全力支援前线”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抓生产保供电,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里涌现和孕育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伴随着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华电能源公司所属企业秉承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以顽强拼搏的时代力量,在共和国电力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光芒万丈——革命火种在这里点燃

岁月无声,历史有言。1927年10月,中国华电集团哈尔滨发电有限公司(哈尔滨发电厂前身,也称哈尔滨电业局,分为发电部和电车部)投产发电,改变了此前电气事业多系外商经营的状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哈发电厂被日伪控制,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哈发人不屈不挠,奋勇抗争。

“我看你是活腻了,也不看看老子是谁!”

“不管是谁,坐车都得买票!”

1933年4月2日,哈发电厂电车部电车售票员张鸿渔按规定要求乘车的伪宪兵买票,却被打得伤痕累累。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本还在为医药费发愁的张鸿渔当日却被单位开除,极端不公的处理方式引起群情激愤。抗日民族英雄、时任哈尔滨市总工会代理书记的赵一曼挺身而出,毅然组织领导哈发电厂工人发动反日大罢工,给日伪当局的嚣张气焰予以沉重打击,向世界发出了属于电力工人的第一声呐喊,在哈尔滨的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下光辉一页。

1946年7月,国民党对哈尔滨实施电力封锁,哈发人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时任哈发公司机修主任的刘英源利用仅有的材料修好三台小型发电机,恢复了发电。1946年9月,哈发电厂因特务破坏发生火灾,导致机组全部停运。刘英源创造性提出合并五号、六号发电机方案并大胆实施,确保了全城军需生产和生活用电供应。在反破坏与抢修期间,刘英源在入党志愿书上一笔一划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郑重向党做出了庄严承诺。当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共产党员编导陈波儿根据刘英源的事迹,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创作出了电影剧本《光芒万丈》。1949年5月电影《光芒万丈》在全国和前苏联放映,获得广泛好评。从此,《光芒万丈》也成为哈发公司红色文化资源的闪亮名片。

时代强音——“咱们工人有力量”响彻中国大地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1947年,《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富有时代特征、充满产业工人激情的工人歌曲,在始建于1938年的华电能源佳木斯热电厂(时称佳木斯发电所)诞生。从此,这支歌如同长了翅膀翻山越岭,从关外唱到关内,唱遍了全中国!铿锵的节奏伴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直唱到了今天。

马可《我们工人有力量》最初版本歌词

马可《我们工人有力量》最初版本歌词

佳木斯热电厂始建于1938年,由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筹建,当时称佳木斯发电所。在伪满时期,电力工人就与日本人斗智斗勇,上班时偷偷揣上纸笔,画图纸、记数据,一点点攻克技术封锁。抗战胜利前夕,为阻止日寇破坏活动,工人群众自发组成反破坏小组。解放后,这些技术骨干在修复电厂过程中凭借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极端复杂艰难条件下让发电设备在最短时间内重新运转起来。1947年,著名音乐家马可到佳木斯发电厂参加劳动,被工人们的劳动热情深深感染,创作出鼓舞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经典之作《咱们工人有力量》。今天的佳木斯热电厂已成为佳木斯市“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文学创作基地”“红色基因影视创作基地”,“家·佳”红色厂史馆已成为华电集团六大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家·佳”红色文化厂史馆

“家·佳”红色文化厂史馆

春天有约——黑土地迎来电力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电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黑土地上不断涌现,龙江大地上的华电人持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1953年7月6日,我国兴建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富拉尔基热电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初设容量15万千瓦,分四期建设,后扩建二厂(即现在富发电厂),总容量最高时达142.5万千瓦,1955年投运的苏制2.5万千瓦高温高压机组为新中国建设的首台高温高压机组。当年的富拉尔基是一个达斡尔族同胞聚居的小渔村,周围一片荒寂。随着国家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号角的吹响,新中国第一代火电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这里。一时间,数十台打桩机高举铁拳把钢桩揳入土地,密密丛丛的钢梁铁架搭建而起,装载着木材、钢材和各种建筑器材的马车、汽车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来往奔波……机械的轰鸣、劳动的号子,在这个偏僻的小渔村奏起了雄壮的钢铁交响乐。老一辈富热人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了作为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的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高温高压热电厂。2016年富热电厂#1-6机组退役,2019年在国家博物馆向社会征集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的工业文物时,富热电厂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无偿捐赠了退役机组零件,其中包括60多年前从前苏联穿过西伯利亚运送过来的3号汽轮机转子。

2019 年向国家博物馆捐赠汽轮机转子

1958年7月17日,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哈尔滨热电厂破土动工。1959年4月15日国产首台2.5万千瓦空冷高压火电机组投产,建厂初期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80名建设工人挤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板夹泥房里,屋里冷得连脸盆里的水都结了冰,吃顿饱饭、热乎饭也成了奢侈。1960年,正忙于二期工程建设的哈热人又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更是苦上加苦。粮食定量不足,吃的是“瓜菜代”,很多人患上“浮肿病”。但是坚强的哈热人硬是凭着火热的创业激情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期完成了四期工程建设,使哈热电厂成为当时全省乃至全国的主力电厂。1974年,哈热电厂创下机组利用小时数8052小时的纪录,“共和国功勋机组”的称号实至名归。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座现代化发电厂——牡丹江第二发电厂(以下简称“牡二电厂”)在田畴连缀、泥潭沼泽遍布的土地上拔地而起,成为牡丹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黑龙江省东部电网重要的电源支撑点。时年4月18日,载着89名建设者的四辆大卡车冒着料峭春寒开进工地……在四面透风的木板房里,牡二电厂基建指挥部——“战地”党支部成立。一时间,支部率领党员、党员带领群众,抱成团、拧成绳,协调施工齐上阵,战寒暑、斗风雪,成了牡丹江畔最美的风景。没有人能平地起高楼,创业的艰辛好似在漆黑井底打探通往光明的路。“战地”党支部的核心凝聚力犹如“探照灯”在迷茫困顿中照亮前路,稳定军心、指引希望。牡二人大干特干、苦干实干,开创了改写荒凉的不朽传奇——从主厂房破土动工到#1机组正式投产仅用34个月时间,成为东北高寒地区电力建设史上拦江坝建设、千吨级定向爆破及整个电厂建设速度和质量的成功典范。

决战兰河——红色品格的“绿色追求”

进入21世纪,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黑龙江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火电机组发电市场不断萎缩等不利因素交织叠加,火电企业节能减排压力的不断增大,民生供热和环保问题也被提上国家日程。央企姓党、国企为国,红色品格是国有企业鲜明的精神气质和力量源泉,保供热民生,追求“绿色发展”是电力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呼兰河畔,有一座完全由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制造、施工建设的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哈尔滨第三发电厂(以下简称“哈三电厂”)。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厂以来,这家企业以振兴民族机电工业为己任,首台国产60万千瓦优化机组在此投产,为民族机电工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国产大机组的“摇篮”、黑龙江省的“窗口电厂”,其“创业创新、产业报国”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在全国电力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哈三电厂地处“哈大齐”工业走廊,具有实施热电联产的经济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工业新区是省、市政府打造“科贸东北亚”经贸合作区重地,设立的松北、呼兰两区人口在50万以上,对供热需求市场潜力巨大,也为哈三电厂盼望多年的热电联产工程提供了机遇。

2007年,哈三电厂审时度势,确立了“内强外拓、创新创效、以热兴电、优质发展”的绿色发展新路。全厂干部职工热切企盼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通过对两台20万、两台60万千瓦纯凝机组进行供热改造,实现热电联产。此项目是全省乃至全国特大节能减排项目,是涉及环境保护、改善供热条件等诸多方面的重大民生工程,受到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该工程完工后可满足松北、呼兰两区未来十年的供热需求,可减少烟尘排放4.65万吨。同时关停区内小锅炉227台,拔除烟囱169座,极大改善江北环保水平,提高民生供热保障,提升居住条件和投资环境质量。

华电哈三

华电哈三

起步即冲刺!2008年3月,热电联产项目得到省发改委批准,厂里立即组织工作班子申办供热管网穿越呼兰河、滨洲铁路等一系列开工文件。在一个月时间里,哈三电厂向省、市、区及华电能源公司上报正式文件24份,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内部协调会议30余次。一个月后,通往利民开发区、呼兰老城区供热管网敷设路由、供热负荷范围等一部分关键审批文件终于得到了批复。

开工即决战!2009年4月,呼兰利民开发区、松北区供热工程全面开工,计划建设热网首站至中继泵站主管网、呼兰利民开发区与松北区内主管网、中继泵站及8座换热站。十多亿元的大项目一旦铺开,千头万绪、百事繁杂,上千人云集工地,土建、安装等施工单位同时进驻参战。国产60万千瓦纯凝机组供热改造并无先例,需要在施工实践中修改、完善方案,且设备供货形势紧张、建设场地狭小等困难和矛盾尤显突出,工程管理难度和协调难度可想而知。由于2009年呼兰河汛期提前,给工程施工特别是桥梁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建设者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昼夜施工。为防止过河桥梁施工设备受损、管网敷设塌方事故的发生,研究制定了施工防汛预案,架桥施工现场加高了围堰以减少河水上涨对桥墩施工进度的影响,在呼兰河南坝和其它管网施工标段还增打渗水井,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上升对施工的影响。

供暖设备监造、施工质量监督齐头并进。哈三电厂派出本厂技术骨干到生产厂家,按监造流程和岗位职责要求监督产品的生产过程,保证产品质量。每周组织进行一次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在工程例会上通报,并与各项奖惩挂钩。检查组多次深入施工现场,要求施工单位积极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保证供热管网穿越沼泽、铁路及河床的施工质量,所有焊口100%探伤,千方百计确保工程质量。全体工程技术人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和“久久为功”的决心,着力把工程建设成“民生工程”“精品工程”“百姓和政府放心工程”。通过科学组织施工,统筹工程建设力量,克服了供货紧张、天气多雨等不利因素,管网敷设采取分段同时进行,9月末主管网即达到注水条仵,当年实现向利民开发区800万平方米供热目标,为企业绿色发展和保护城市碧水蓝天贡献了央企力量。

往事勾陈,永续经营的动力,源自那恒久如一的红色品格;

岁月如歌,昂扬发展的信心,源自那一脉相承的红色力量!

红色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这是砥砺华电集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当前,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将是中华民族发展之路上转折程度最高、跃迁力量最大、发展态势最猛、蕴含能量最高的一次根本性拐点。站在新的起点上,华电能源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赓续华电龙江红色血脉,凝聚华电龙江智慧力量,在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决策、推动公司“十四五”发展、开启“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