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冲击下,数字金融被前所未有地提及与重视,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数字金融体系建设发展情况如何?数字金融安全边际如何把控?数字金融产业生态体系如何打造?9月3日,“2021中国国际金融科技论坛”在首钢园区召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骆絮飞就相关热点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与会嘉宾认为,当今世界正迎来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正进入“快车道”,未来应鼓励并支持底层技术、通用技术、监管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数字金融助推经济发展
近一年来,金融领域加速推进数字化变革,助推数字金融崛起,数字金融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正迎来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正进入‘快车道’。”李东荣指出,数字化正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也正日益成为各个国家乃至区域间金融竞争合作的制高点。
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度如何?骆絮飞介绍称,2020年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额度超过了2400亿元,同比增长21%,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人员接近15万人,同比增长17%,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数字金融体系建设。
数字金融的爆发,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助力,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自2019年12月在北京启动试点以来已全面落地。霍学文指出,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指导下,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监管沙箱”共三批22个项目已经入箱,服务的市场主体创新应用在稳企业、保就业,推动复工复产,优化首都金融信贷营商环境,推动数字化转型,实施普惠金融,夯实金融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数据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创新与规范之间的权衡从未停止。针对当前数字金融领域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市场主体关联性增强、金融风险构成复杂等新挑战,李东荣直言,“我们应将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的环节前伸,未雨绸缪,提前部署,建立健全涵盖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社会监督等多种手段,并贯通业务、技术、数据、网络行为等多重维度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真正实现数字金融领域‘模式看得清、风险控得了、业态管得好、权益护得住’”。
作为金融行业主体,银行和保险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增多。骆絮飞强调称,“当前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网络攻击手段比较复杂,攻击自动化和精准化程度也变得非常高。信息安全的风险状况逐渐增加,而海量数据的集中交互和开放影响,客观上加大了自主管理与保护难度”。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孙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外包第三方合作服务中的安全监管很有必要,第三方合作服务的安全漏洞也亟待填补。
提升核心技术掌控能力
事实上,早在2020年,监管就加大了对金融业务本源的追溯能力,依法将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
霍学文介绍称,“我们已经建设了多点布局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示范区,面向风险管理、资产评价、开放银行等多种金融应用场景,解决传统金融业务痛点难点问题。未来将进一步建设常态化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对接发布机制,通过路演交流、培育辅导、精准对接等多种形式,鼓励并支持底层技术、通用技术、监管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在监管层面,银保监会也将搭建“防护网”多方面发力。骆絮飞透露称,银保监会目前正在确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银保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机制流程。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端到端服务的数字化运营体系,夯实技术平台底座,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核心技术掌控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