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财经 > 基金

贝莱德基金迎首秀 外资“鲇鱼”实力几何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刘宇阳 李海媛 网编:王巍 2021-08-26

自今年6月正式开业后,贝莱德基金作为国内首家外资独资公募也加速了其在国内市场的布局。从申请到发行首只公募产品,贝莱德基金仅用时两个月。据了解,贝莱德基金首只公募产品将于8月30日公开发行募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合资公募的外资股东方也在近几年积极谋求进一步扩大持股比例甚至拟实现全面控股。在业内人士看来,首批合资基金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至今,确实对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规范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当这类公司作为外资独资公司“走进来”,未来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贝莱德首只公募待发

8月30日,国内首家外资独资公募——贝莱德基金开业后的首只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将正式发行。由此,外资“鲇鱼”入场国内公募的首个大动作也宣告亮相。

据悉,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将于8月30日-9月10日期间公开募集,募集上限为80亿元。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唐华具备16年的A股投研经验,曾担任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投研董事、英国施罗德集团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总部研究总监兼A股投资经理等。

回顾此前,2020年4月,外资独资公募申请“开闸”后,贝莱德作为第一批提交申请材料的机构,也抢先饮得“头啖汤”,在同年8月获批。直至2021年6月,贝莱德基金正式获得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并成为首家获准在中国独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商资产管理公司。正式开业后,贝莱德基金随即在7月1日上报其首只公募产品,并在8月16日获批。

针对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的未来布局策略及公司后续发展方向,北京商报记者发文采访贝莱德基金,但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相关回复。记者注意到,贝莱德基金此前曾公开表示,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作为一只开放式混合型基金,将在严格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偏向长期投资的总收益策略,从深入的个股研究出发,力争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张弛也表示,对贝莱德首只公募基金的发行倍感期待。

作为首家外资独资公募的首发产品,该基金的销售情况会如何?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业内人士的过程中发现,观点并不一致。某市场人士认为,“具体的发行情况或在于基金管理人愿不愿意‘出血’了,如果他们愿意的话,渠道或许可以多卖点。如果不‘出血’的话,可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不过,即使‘出血’的话也可能只是达到了冲量的目标而已”。

而在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看来,预计贝莱德基金首只公募产品会提前结束募集,毕竟贝莱德基金拥有强大的背景,以及其母公司在国内开展业务已有长达10余年的历史,所以这次募集大概率会提前结束。

据贝莱德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贝莱德在全球管理的总资产规模约9.5万亿美元,涵盖股票、固定收益投资、现金管理、另类投资及咨询策略等。由此,海外资管市场的“巨无霸”,究竟能否在国内打响“第一枪”,值得关注。

外资“控股”动作频频

值得一提的是,除贝莱德基金外,此前还有富达基金在8月6日被证监会核准设立,成为第二家外资独资公募。此外,还有路博迈、范达、施罗德、联博等外资机构递交的设立外商独资公募申请仍在审批中。

除了上述外资机构外,近年来还有个别合资公募的外资股东明确表示拟进一步提升对旗下公募基金公司的持股比例,甚至拟实现全面控股,而部分合资公募的股权变更事项也在持续推进中。

据证监会官网显示,上投摩根基金此前递交的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的申请,已在8月19日获得证监会受理。

据了解,上投摩根基金的外资股东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根资管”)此前曾公开表示拟独资控股上投摩根基金。早在2020年4月,摩根资管就已表示,宣布与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信托”)初步达成一项商业共识,将拟收购取得上投摩根基金股权至100%。

摩根资管还提到,期望与上海信托紧密协作,推进完成100%股权收购所需流程,包括寻求中国证监会的监管批准。但其需要在交易结束前完成尽职调查工作,双方目前不会透露交易详情。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也在今年6月递交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的申请,目前已进行材料补正,但证监会尚未作出受理决定。

今年5月,上海华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鑫股份”)发布公告称,华鑫证券此前通过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其所持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36%股权,而在挂牌期满后,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以下简称“摩根士丹利”)作为唯一意向受让方,采用协议转让的方式受让上述股权,受让价为人民币3.89亿元。

相关公告还提到,摩根士丹利受让华鑫证券持有的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36%股权事项尚需获得有关有权部门核准。若股权变更事项完成后,摩根士丹利的持股比例则由49%提升至85%。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资产管理人而言,无论合资或外资机构,都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市场与客户需求,从本土人才的竞争、团队的建设,到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完善,品牌和口碑的建立,从投资业绩、客户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体现价值。“我们很乐于看到更多外资管理人进入中国市场,这有助于完善中国大资管的生态。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加强自身投研建设与产品布局,结合多年的本土市场投资实践,以及外方股东摩根士丹利全球投资和研究视野,力争为投资人持续创造价值。”

结合上述外资股东动作频频的情况,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评价道,“外资加速进场,是对基金管理人基金自主控制权的挑战,也会促使基金管理人提升自身基金管理能力。市场方面,外资的‘鲇鱼’效应加强,无疑会给国内的基金市场带来产品和业务创新方面的压力,促进国内基金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外资的投资理念也会与国内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理念相碰撞,从而可能会影响到国内市场的投资理念,推动市场专业化”。

“鲇鱼”入场影响待考

在外资“鲇鱼”加速进场的同时,业内人士又是如何看待相关机构近年来的发展及影响?龚涛认为,由于外资公募较熟悉海外投资渠道,产品结构上有创新力,在管理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南方某合资公募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外资股东由于在海外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所以合资公募在投资、风控等方面会更加系统化,同时也吸收了股东方部分先进的经验。另外,合资公募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国资公募而言,可能发展效率没那么快,但鉴于外资股东的投资经验相对丰富,也会少走些弯路甚至不走”。

陈雳也提到,海外公募基金往往比国内基金具有更多的投资经验,在资本市场的时间和经验更加丰富,从应对各类市场风险的角度来看,外资公募会更具优势。但他也提到,“由于内地资本市场的情况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很多投资逻辑的适用条件,国内外差异较大。外资独资公募如果为了避免投资逻辑不符的问题,采用本土化专业人士作为核心人员,那么也会削弱作为海外公募的竞争优势,带来新的问题”。

而在前述市场人士看来,从2003年底-2004年初,首批合资基金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至今,的确对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规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当这类公司作为外资独资公司“走进来”,未来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阳 李海媛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