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本刊编辑部制作了《2019企业文化年度报告》,刊登于杂志1-2月合刊,之后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份报告迟迟未能在新媒体上与读者见面。如今国内疫情形势稳定,我们决定再把它拿出来,分享给新媒体的读者。一方面这份报告是对这一年承担使命、勤于思考、肯于实干的企业和企业家致敬,另一方面,经过疫情的冲击,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2019年,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或许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报告由企业文化十大成就亮点、十大典范案例、十大关键词、十大人物、十大声音以及十大理论文章推荐来构成,未来几天会陆续推送,敬请关注。
从企业文化的视角回望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企业的表现特别值得品味。
这一年,中国经济有“风”,却没有“风口”;有“坡”,也有“路”与“底”。“路”在高质量发展,“底”在“六稳”。2019年初,不少企业由于惯性思维与积习犹在,总想探得个“风口”或者造出个“风口”。然而,中央决心已定: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中国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对企业来说考验的是实打实的硬功夫,非咬定青山,反复磨砺,无数场苦战不能收其全功。可喜的是,中国的广大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克服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发展困扰,奋力前行,给世界经济本不景气的2019年抹出了一派浓重的中国色彩!
这一年的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是核心。
存在于企业文化中形式化的东西少了,而切近企业运行问题的案例多了。无论是大量来自于企业文化咨询公司的报告、案例,还是企业自家制订的企业文化课题、手册、平台、机制、载体,都传递着同一思路: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主题来开笔。于是,长期存在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两张皮”现象被“企业发展”这把利刃破解了。而这一难题的破解,恰恰表明了中国企业成熟了,不仅感知了企业文化力的实在,而且开始主动激发蕴藏在企业内部的文化价值。企业文化成了推进企业发展的正向力量。
这一年的中国企业文化,党建是灵魂。
党建,在2019年的中国企业基层深处已经开花结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度契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党的各级组织以文化方式、文化载体、文化管理,领导企业、引领员工行为。北京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张知谦说得好:“企业健康发展要以党建来引领。加强党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领导,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发挥党组织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党建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现在,企业基层党组织正在发挥政企沟通和引领作用,成为畅通企业与政府之间双向沟通的桥梁,促进政府与企业建立合规、合法、有诚信、稳定的亲清互信关系;从转变工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入手,企业党组织建立了服务和指导企业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讲培训,通过政策梳理、政策解读,结合当地发展规划,让企业充分认识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完善技术创新和商务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加速助推,提升服务质量,满足高成长企业的发展需求;许多企业以楼宇党建为抓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设楼宇公共服务平台,疏通中小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研发机构、人才、人事沟通的联系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定制化的服务,确保企业加速成长,促进科技企业做强做优。党的领导,为中国企业2019年的发展“掌了舵”。
这一年的中国企业文化,创新是亮点。
2019年,创新文化无疑是彰显中国企业活力的亮点。企业文化的创新,源于中国企业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的提升,源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这一年,中国企业强烈地表现出“以创新求发展”的紧迫感,“唯创新者近,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等理念已深入企业法人之心。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创新就要落后,创新不及时也要落后。在2019年的中国企业当中,创新文化的转化落地,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资源配置创新、制度规范创新、行为自觉体系创新、物质与精神成果转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已成为中国企业的自主行为。毫无疑问, 创新文化,为创新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营造了企业文化氛围,更从企业价值理念、执业发展环境、人文氛围等方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文化形态。企业不断营造出创新文化形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不断提出创新理念、培养创新人才、催生创新成果。
创新文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而创新理念设计出了全新的企业发展路径,营造出了全新的产业、产品、岗位,有力推动着中国经济形成高质量的发展空间。中国各类所有制企业在这一年中都在寻求转型突破。他们通过创新、创造,营造新业态,带给城市新的就业机会,带给经济发展新的活力。人工智能的兴起,大数据、融媒体对中国社会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给中国经济格局带来了诸多具有想象力的积极变化。企业家们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懈地探索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杭州鲁尔物联创始人、CEO胡辉结合自己在国外的经历与回国创业经验认为,在这个背景下,要让企业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就一定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因为,“积极的企业文化是凝聚人心、有效管理、科学管理的保证”。
这一年的中国企业文化,人才是焦点。
“就业文化”造就了新的人才观。中国经济要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是核心,创新人才是关键。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迅速升级、大数据和通讯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时代的到来,已经可以预见了;制造业意义上的工厂已经出现了无人车间或“黑色工厂”……领军人才是国家急需的,而从企业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人才更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2019年,面对新经济、新需求、新专业,各级政府、专业学校和企业都在努力推动技术进步, 为大量转岗人员提供针对性培训,帮助企业员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为企业造就人才。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总经理原诚寅认为,在传统的岗位上,机器比人做得更好、更快、更稳定。人要寻找新的产业生态,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未来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工业社会,而是一个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发展的社会。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创造前沿技术的突破,让新兴产业或新兴融合创造的机会成为就业的焦点。而企业要注意在创新的同时集聚资源,让资源形成有效互补,有效地把政、产、学、研、用与资本加以合理组合,聚合成一个完整的平台,发挥出增值赋能的作用。这给企业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就业文化”,使就业成为2019年最具文化意义的大工程。
这一年的中国企业文化,品牌是希望。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12月18 日,由人民日报社发起并编制的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指数”正式发布。指数显示,2019年三季度中国品牌发展(宏观)指数为107.82,居于绿色稳定发展区间,指数已经连续两个季度高于基期标准,接近趋热发展区间。从2017年国务院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到人民日报发布“中国品牌发展指数”,短短两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确定了。从促进品牌经济的维度对中国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进行的量化评价,是衡量社会美好生活的发展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能力的综合统计测度,它反映着中国的品牌经济发展趋势,显现中国品牌经济发展微观主体竞争能力的结构性,更预示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品牌文化,在2019年末成了中国企业文化具有高品质、成就感的一笔。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