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上一次人口政策调整,发生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这意味着,在“全面两孩”施行五年后,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再次进行重大调整。
从“只生一个好”到“单独二孩”,从“全面二孩”到“三孩来了”,在漫长的独生子女时代后,如今的生育权正重新回归家庭。这一回归的背后,是正视人口现状,认识人口问题的重大转变。
过去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城镇化,颠覆了过往,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人口生存状态,人口是国力的根基,人口红利是经济和科技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推动生育潮的,并不仅仅是个人被曾压抑的生育意愿的释放,还有时代语境下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根据最新普查数据,我国人口出生数连续四年下降,总和生育率低于警戒线,全社会老龄化结构加重。
见证朝夕之变,生育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提高生育率,求解老龄化,不仅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也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心理。
潮水般涌来的各种舆论,有的置身其中代入感极强,有的置身事外表达关切。这样一则新闻的惊爆程度,来自于经济数据的变化、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公共领域,这些声音并没有笼统地围绕生育政策的历史之变、命运之变,而是与经济发展动力、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婚姻制度、社会福利等诸多社会经济议题紧密相联。
在私人领域,这些声音更加细碎、更加具体、甚至更锋利,指向生育所关联的一切命题。超越了人们最平实的情感和诉求,直接指向社会文化变迁、企业用工、家庭观重塑及个体选择的今非昔比。
随着城镇化的深化,都市生活的养成和巩固,中产阶级的崛起,国民收入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可见的现状便是,中国的家庭会越来越小,家庭生活越来越精致化,父母不会选择生更多的孩子,但会花更多的心思养更少的孩子。
社会转型的变革期,经济换挡的调试期,生与养给女性及整个家庭带来经济、精神的双重压力。从某种意义上看,配套可能比三孩政策本身更重要。
配套需要建立健全生育与养育成本的社会补偿机制。从最基本的财政支持,到教育、医疗、养老等,生育与养育所关联的一切物质与服务支持。
人口变量,常常需要厚积薄发。就像人口红利的漫长累积,重拾生育热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周密准备。这个准备要考虑经济账,还要考虑比经济账更深刻的观念扭转,而观念扭转背后则是事关全局的硬件和制度建设。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