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胡晓钰)不只有文玩、老货,潘家园市场的“非遗”传统也早已闻名遐迩。据了解,目前市场内经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商户就有1200余家。苗族姑娘李孙美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苗绣,练就了高超的技艺。2003年来到潘家园市场以手艺为生。走过近20年,在她看来,这门传统的手艺也正在经历着新生。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来自台江的李孙美对家乡充满自豪:“许多地方都有苗绣,但是要数台江的秀法最多、最为复杂。”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专家评述称,台江苗族服饰的刺绣针法多样,主要包括平绣、锦上绣、破线绣、辫绣、盘绣等20多种。艺术上体现变异、夸张的特点,思想性较强,主次分明,一幅构图就是一个故事,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李孙美正在为一块老绣布片补上金线,为修补这一件龙纹绣品,她已经做了2天时间。同时,她身后的摊位上展示着各色题材的服饰及条布,花卉、龙凤、几何等传统纹样编织出一幅幅璀璨的画面。谈及近20年来从事手工艺的经历,李孙美表示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早先国内外的游客非常多,尤其是许多国外游客,只要是新做出来、摆出来的绣品,不由分说,购买一空。现在的买家人群不止游客了,对绣品也更加考究。”据李孙美介绍,从事服装设计的学生或从业者时常光顾,但是并未一味为传统绣品买单,他们会借用苗绣元素进行二次设计。有时客人也会提出定制要求,对色彩搭配、用料质地都有个人的想法。在她看来,虽然作为旅游商品的销量有些削减,但能够感受到传统苗绣正在走向新的语境和人们的生活。
变化的不光是客群,手艺人身上同样也在变化。“苗绣很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和大把时间,现在即便是我们老家,很多年轻人都不再学习这门手艺了。同时,一些愿意学习的人,也不再循规蹈矩,喜欢创新。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很多年轻人自己设计自己绣,手艺也在发生变化。”李孙美谈道。
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李孙美这样的非遗手艺人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据了解,潘家园一直在推进非遗的市场化进程。除了为非遗商户提供更多的租金优惠政策外,十几年来潘家园也通过坚持举办非遗博览会的形式,给非遗商户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此外,还助推非遗商户们“走出去”,更多地参与非遗项目的交流与互动。
平时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潘家园市场埋头刺绣兼顾经营的李孙美现在有时也会走出去看看:“与以前不同,现在有些企业和展会活动,常邀我们去现场刺绣展示、参与培训和交流,对外传播文化。”对于传统工艺搭载直播等业态的现象,李孙美表示,自己作为一位传统手艺人,目前的精力还主要放在慢慢穿针引线过程中;但她也相信,伴随着新技术和新业态的不断发生,传统苗绣和手艺人都将迎来新图景。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