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临近,非遗中的各项食俗、艺俗也伴随着春节的到来热起来。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首个数字化的非遗年货节“非遗牛年大集”近日登录淘宝等电商平台;首届抖音年货节近日发布数据显示,非遗手工艺品总成交额较“双11”期间增长13倍。据了解,在非遗市场迎来消费热的背后,存在着门类纷繁复杂、市场冷热不均的现象;还有艺术潮玩行业跨界而来,与非遗产生新火花。在业界人士看来,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以多种方式打开”正是商机所在,市场热度初步显现,应谨防过早透支和浅表化开发。
线上线下迎非遗年
强调传统文化内涵的“非遗过大年”“非遗迎新春”正日渐成为一种风尚,在这个特别的牛年春节,更成为线上线下的新热点。
北京商报记者看到,“非遗过大年”的话题短短几天内在微博上已有超8000万的阅读量、3万次讨论。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共同主办的“非遗牛年大集”活动于近日启动,将持续至2月26日。“此次‘非遗牛年大集’为不能回乡的人们搭建了一座情归乡里的‘云桥’,用非遗解乡愁,也为广大非遗传承人搭建了一个展示技艺、走进生活、走向市场的桥梁。希望通过活动,让更多人认识非遗、喜爱非遗、保护非遗,进而推动非遗回归千家万户、回馈百业千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谈道。
除了电商之外,两大短视频平台也于近日晒出了非遗成绩单。自2021年1月4日至1月20日,首届抖音年货节总成交额为208亿元。在匠心年货专区,邀请手艺人参与展示汉服、皮雕、刺绣、笛箫、纸扇等品类的传统手工艺作品,非遗手工艺品销量较“双11”期间增长13倍。
快手大数据研究院与快手非遗学院于1月最新发布的《2020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琵琶、面人、昆曲等非遗备受“90、00后”喜爱,快手非遗课程作者中,“80后”最多,三线城市作者收入占比最高,一线城市老师售出的非遗课程最多。
对于非遗在当下年味中扮演的角色,民俗学者宋艾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春节本身就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项民俗类非遗。此外,年货用品,多项非遗中的食俗、艺俗都是过年的必备,如老北京庙会里的小吃、曲艺、脸谱、面塑、毛猴、绢花等等。没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或风味小吃的中国年,是缺失活力的。当下,各地也越来越重视春节消费的传统文化味,所以‘非遗年’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冷暖不一的市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达1372个,共计3145个子项。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就有3068位。在电商平台搜索“非遗”即可见产品种类之多范畴之广。一派“红火”的非遗工艺品年货大集之中,也并不是所有都“叫好又叫座”。
北京商报记者在淘宝平台按照销量排序非遗商品可见,价格在百元至千元不等的“晋工”银饰、景泰蓝工艺的K金饰品都有月销量破千的热度。整体而言,传统食品类的销量普遍超过手工艺制品的销量。而价格在万元以上,标榜“收藏级”“孤品”“名家”的非遗工艺品在电商平台普遍显示月销量为零。
面对琳琅满目的“非遗年货大集”与“非遗热”,有网友提出了:“当产品不再是由手工和传统技艺生产制作,而是工业化批量生产,是否还是‘非遗’”的问题。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非遗资源的活化分为多种层次:“这其中有原汁原味的非遗技艺与生产,有高文化附加值的非遗文创。尽管文创中有工业化生产的元素,但整体来说是符合大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此外,还有传播为先的非遗表现,是提升其热度的一种方式。”杨越明表示,非遗的活化、传播、转化,是有梯度的、多层次的。既有消费级的商品,还有深度体验和收藏级的作品,这样才能让非遗拥有最大限度的受众。
师从索振海,从事鼻烟壶内画二十余年的画师魏建朝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下内画艺人遇到了很大的挑战,随着市场缩水,许多同行被迫改行。谈及非遗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魏建朝体现了传统手艺人的态度,他表示很多手艺人还是埋头作画者多,以踏实出作品为卖点,无暇顾及线上的经营。据魏建朝介绍,其笔下的传统题材仍然是销路最好的:“在鼻烟壶购藏这种,年轻人占比不小。他们教育程度、审美品位高,对临摹古画题材接受度高,只要是画得好的都喜欢。相反,创新题材的很小众。”
“以多种方式打开”的商机
除了非遗概念本身的丰富性,市场中也有艺术潮玩行业跨界而来,与非遗产生新火花。
北京商报记者看到,近日艺术玩具三眼猫景泰蓝版在闲鱼平台拍卖落槌,以6.3101万元成交。据艺术玩具设计师谢佰霖介绍,他有意将民俗文化中的图形元素转化为画作、雕塑和艺术玩具中。
谈及非遗对于玩具设计的附加值,谢佰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因为工艺的繁复,工序的时间成本增加,商品价值必然会随之增加。但引用非遗工艺更多是出于对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的向往。”谢佰霖同时表示,近年国内二手潮流玩具市场整体一直都是处于品类臃肿,d发售数量庞大且有价无市的状态,提升产品文化属性与文化输出才能真正保持整体市场的持续热度。他表示,基于自身创作IP,正在借助“非遗+数字化”,创作春节微信红包封面,让年俗触达更广;未来还将在玩具设计中引入唐卡工艺。
在业界人士看来,非遗理当“以多种方式打开”。“非遗手艺人大都从市场需求诞生并延续下来。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其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非遗更需要借助新的生存空间延续。”宋艾君同时指出,非遗整体的数量浩如烟海,除了国家级和重要的非遗,更有许多民间智慧。一些非遗项目,可能一个传承人就代表了一个非遗项目。非遗分布分散,有着很强的文化特征性。
“非遗是个文化资源富矿。市场热度才刚刚出现,一方面要谨防过早透支和浅表化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非遗资源与产业业态的互通合作。以有机活化推动保护,才有后劲。”杨越明指出。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