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平谷:大桃致富经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白杨 摄影记者: 网编:段跃 2020-08-06

北京市平谷区,素有“中国桃乡”之称。在“互联网+大桃”的工程下,平谷区大桃走出了大山,从一种果品发展成一项富民产业,托起了百亿品牌价值,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农产品品牌,同时也为“农业中关村”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谷大桃的升级,加速了平谷区农业转型。作为北京发展定位中的首都生态涵养区,平谷区正以生态为底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努力立足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伴随《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即将出炉,平谷区农业也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平谷区委宣传部供图年轻人“桃醉”农业经济新梦想 

· 从“赚钱难”到“致富果” ·

7月3日,2020年“平谷鲜桃季”启动,平谷区22万亩大桃进入成熟采摘季。直至10月,平谷区的白桃、油桃、黄桃、蟠桃四大类200多个品种的精品鲜桃,不间断供应首都及全国市场。

“自1993年成为大桃生产专业村以来,我家的果品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从1万元逐渐增长到十几万元,不出村就能把钱挣到手,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劲儿。”刘家店镇桃农王亚芬高兴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用王亚芬的话说,大桃已成为平谷的“增收果”和“致富果”。据了解,平谷区全区17个乡镇、街道均有大桃种植,大桃生产专业村达到128个,全区10万农民从事大桃生产,年产量达4亿斤。

作为素有“京郊大桃第一镇”之美誉的大华山镇后北宫村,早在1968年,后北宫大队开始发展大桃种植产业,开辟600亩土地、种植2万棵桃树。后北宫村曾于1985年在村北建成全国第一个村级“大桃批发市场”。1997年大华山镇被评为“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十佳乡镇”。

相比如今的红红火火,平谷大桃也曾有“赚钱难”的时候。1983年,全国实行双层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北宫村仅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将全村5000多亩土地都种上了桃树,成为平谷第一个大桃生产专业村。“那会大桃不好卖,甚至有人把树都砍了。”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果农卢宝生说,后来,种植信息一传出去,东北的大车都来收桃了。

1991年初,平谷县(2002年改设平谷区)政府专门成立果品办公室,提出“大桃一品带动果品产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决策,加快了大桃产业发展。到2004年,平谷区形成了22万亩的种植规模。

2019年,“平谷大桃”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农产品品牌。大桃产业成为平谷10万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同年9月30日,平谷大桃成为“国庆桃”,引起网友们关注。

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宝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桃已经是展示平谷区形象的亮丽名片,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品牌价值达100多亿元。这个产业来之不易,为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平谷大桃产业,将以问题为导向,以平谷国桃标准引领全区桃产业的发展,按照全区促进大桃“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以“抓基础、提质量、树品牌,强科技、融产业,转方式、增效益、可持续”为目标,推动平谷大桃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果农持续增收致富。

· 互联网成了“新农具” ·

“只需在手机上一划一点,我们的大桃就可以从果园卖到全国各地。”王亚芬兴奋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下科技大发展,党和政府引导我们果农上网学电脑、打字,上快手、抖音等很多网络知识,我都积极参加了,智能手机也能用了,还上了快手,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在网上也能卖桃了,既愉乐又能卖桃挣到钱。”

如今,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成了农民手里的“新农具”。在为平谷大桃打开互联网销路的背后,离不开已实施三年的平谷区“互联网+大桃”工程。该工程还建立了政府主导、合作社主体、农民自营的三级网络营销体系,为果农打开了自主销售的一扇窗。

为了加强果农电商知识培训力度,平谷区政府还成立了平谷新农人讲团,深入全区各个乡镇村进行“互联网+大桃”培训,让果农掌握大桃定价权、交易权、收益权。在创新农产品营销新手段同时,展现“好人种好桃”的农民精神风貌,将田间地头的"平谷好物"送到消费者的舌尖。与此同时,平谷区还推出了网红培养计划,组建“网红平谷”志愿者宣传团队,为平谷特色农副产品推介带货,让平谷大桃走出平谷走向全国。

“我现在上的快手刚初级,手机弄得也还是差点,我人老心不老,争取网上多卖桃,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网络学习,不懂就问,并添加了农网校老师的微信。”王亚芬表示。

“自家种的大桃,新鲜下树,有需要的朋友加微信发地址,同城今日送达。”大华山村的刘晓红正戴着耳机、举着手机直播卖大桃。放下手机,刘晓红说,“以前的桃主要是卖给来村里收桃的小贩,自从镇里开办了电商学校,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快手直播。现在每天都直播卖桃,一天能销售40余盒,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

据统计,2019年,大华山镇电商直接销售收入2950万元,占全镇大桃总销售额的8.2%;通过电商对接农超销售1.2亿元,占全镇销售额的33%。网上销售已成为平谷大桃的重要售卖渠道。借助“互联网+”模式,平谷大桃的销售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飞”到更远的地方。

正如平谷区相关负责人所说,“平谷依托已建成的农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将整合大桃品种、生产地块、销售渠道等全产业链条,研究建立大桃大数据平台,科学指导大桃生产和销售”。

2019年,北京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9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达到26490元,相比1956年,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56年的151元增到2018年的20195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北京“三农”工作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扎实谋划推动乡村振兴。基于此,评估农业也已经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单一生产功能向一二三产融合的都市现代农业转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劲说:“无论推进脱贫攻坚,还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进与科技成果的应用。”

· 冲刺“农业中关村” ·

科技支撑,创新作伴,平谷大桃的“一落一起”也勾勒出平谷科技农业的一幅新图景。如今,平谷正从挖掘农业大区优势,大步冲向科技农业,“中国农业科技谷”的轮廓正日渐清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农业中关村”正在起航。

平谷区打造“农业中关村”并不是追风。平谷区是北京的农业大区,也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农业资源丰富,还是北京首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园区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此前到平谷调研时强调,“平谷的优势和潜力在生态,希望和出路也在生态。要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生物种业、循环农业、农业智能装备”。

在构建农业“高精尖”产业体系基础上,平谷区政府、中国农业大学、首农集团三方已建立政府、科研机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金三角”合作模式,探讨建立“政府-政府、企业-企业、院校-院校”的“双金三角”模式。

根据计划,平谷区将按照“三区一口岸”的功能定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生物技术、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监测六大方向,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农业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引领区“四区”建设。预计2020年底前,平谷将建成农科创核心区起步园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27日,平谷区还获得了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创建资格,成为2020年批准的4个种业产业园之一。这是北京首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和示范意义。该种业产业园将推动北京在奶牛、蛋种鸡种业育种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带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事实上,平谷科技农业的发展,对北京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眼下,在北京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比不足1%,为提升这“1%”的含金量,北京正发力都市型现代农业,聚焦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四大功能,推动农业更加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特质。科技农业则是提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金钥匙之一。在绿色经济、生态产业被提到新高度的今天,平谷科技农业发展拥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平谷的经验也将为北京其他生态涵养区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北京商报记者 白杨

【亲历者说】

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宝旺:

平谷区农业站上新风口

北京商报:平谷大桃产业在平谷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胡宝旺:平谷大桃是平谷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区大桃总收入11.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8%。全区3万户10万农民从事大桃生产,人均大桃收入1.63万元,大桃生产已经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实现了从温饱到富裕的巨大转变;依托大桃产业发展的加工企业、纸箱厂、果袋厂等也为果农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助推了全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

北京商报:平谷正在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目前的进展如何?未来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胡宝旺:目前,《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即将发布,将作为我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市级纲领性指导文件;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与首农、新希望、大伟嘉等龙头企业合作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平谷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目标是打造北京“农业中关村”,将对未来北京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北京商报:未来,平谷区农业发展定位将按照怎样的时间表推进?

胡宝旺:平谷区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迈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高端产业”的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到2025年,北京·平谷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明显加强;农业效益和竞争力逐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北京模式”(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金三角”模式)基本成形。到2035年,全面实现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系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北京商报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