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一直以来是文玩收藏圈的特色。基于城市定位的考量,北京对于占道摆摊的经营形式“说不”,这和知名的北京地摊文化并不冲突。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以琳琅满目的文玩、杂项地摊闻名海内外,近几年其地摊文化也从最初的1.0版本逐步向2.0、3.0版本进阶。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随着疫情防控等级的下调,潘家园文玩地摊市场也更加活跃——潘家园旧货市场近期推出了“忆童年:老北京地摊文化展销会”,首场的招商与试水正在进行中;市场丁排被打造成复古的胡同场景,引入经营老物件、非遗、红藏、杂项等特色摊位,3.0版本的地摊经营不断升级和优化。眼下逛地摊与咨询摆摊的人也越来越多, 对于新手们的跃跃欲试,老经营者们表示,看似无门槛的地摊经济也有自己的规矩和门道。
老传统成新热点
先于地摊经济的走红,今年6月潘家园旧货市场将已经延续近30年的地摊传统进行了再升级,6月4日-10日期间,“忆童年:老北京地摊文化展销会”开始首场的招商和试运行。据了解,该展销会的场景去年底就已经开始搭建。
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时看到,旧货市场的丁排被打造成了一条胡同景观,砖墙脚下,已经有10余个摊位正在经营。复古的爆米花机、二八型自行车及公交站牌等装饰穿插其间,吸引了不少淘货者拍照。“活动将分为4批推进,招商持续至8月。主要是想打造一条复古地摊街区,给商户更多选择,目前尝试引入了部分摊位试水。”据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副总经理张悦介绍。
在这条新的街区之外,潘家园市场近30年历史的地摊“基本盘”近期也迎来了客流量的水涨船高。主营南红饰品的地摊商户镇见天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两个星期人流量增加不少,这个周末更明显,而且成交量也上去了。”一些商户表示,自5月地摊经济备受热议之后,有不少顾客一边看货一边还询问起了摆摊经验。
据了解,早年的潘家园地摊包罗万象,人们会来淘旧电器或旧生活物品使用。随着经济发展,2.0版本的地摊请出了二手旧货,以民间、民俗文化收藏为主。到了当下,内容传承有序,但更加特色化、主题化。
随着盛夏到来,潘家园也计划在夜经济营销活动的引入上再做些“文章”。“下个月,夜市也将开启,我们计划做一些特色门类、主题的内容。潘家园的地摊文化可以挖掘的点位很多,很多摊主都是深藏不露的收藏大家。这些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个大工程,也是非常值得做的事。”张悦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旧货受捧 书画遇冷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潘家园市场内共有地摊摊位2200余个。 “地摊经营形成初期确实是烟火气十足、灵活自由的。但是考虑到政府对城市建设的考量,缺乏管理的路边摊在北京还是不可取的,要摆摊、要逛摊,还是要来潘家园这样的正规市场。再加上文玩品类的特殊性,路边摊位经营商品的品质也得不到保障。”潘家园地摊商户魏欢告诉记者,潘家园市场为经营提供了安稳、整洁的环境,聚集了业内专业人士和大量藏家,这是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
在地摊商户看来,经营依赖市场方对经营环境、品类的把控,以及低价的租金与灵活的租期。
“早年市场热捧的书画类地摊现在已经饱和,我们在招商中也会对饱和的品类有所收缩。眼下比较受到消费者关注和热捧的则是建国后的旧物类藏品。”张悦表示,此前人们在印象中是将“古玩”“文玩”与潘家园联系,现在潘家园其实也是想突出“旧货”的属性。对此,目前在经营字画生意的丁福春深有感触:“在2008年前后,地摊还是书画捡漏的大市场。以百元的价格淘到市场价数十万元的名家作品,甚至时有发生。现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目前在市场上大家都是买买老乐器、相机等,不想着捡漏,主要是图自己喜欢。”
魏欢也在根据市场调整品类,他指出,红藏和一些七八十年代的回流物件现在更好卖。
在书摊经营者王女士看来,低租金与灵活租期是同行的普遍诉求。“我们平时需要将大段的时间精力放在收书上,如果是签长期合同每日出摊,顾不过来也不划算。潘家园书市是周六日开,一周两天租金,且买家也集中在周末,比较合适。”
接地气但有门槛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地摊成为热词之后,有新人第一时间尝试了练摊收藏圈,但结果并不理想。
网友“白日梦想”发文称,在大柳树夜市恢复营业的第一天,他就前去摆摊。“客流随着天黑越来越多,还没开张就要先交50元摊位费,到半夜12点才刚把摊位费挣回来。想要练摊的朋友要慎重,全民摆摊恐有泡沫。”
对此,几位老商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地摊文玩生意确实并不是人人能做。摆摊超过十年的镇见天表示:“显而易见,地摊形式易受天气、季节影响,分淡旺季,变数很多。一般买家也都看准的是老商户,同样是买东西,都会找熟人熟摊。这一行也贵在坚持,很多都是风雨无阻的,也才能生存下来。”谈及心得,王女士认为选址与货品码放都有讲究。“虽然是地摊,但也有‘展陈’。显眼位置我会展示经典、有代表性的书籍,但也得有常换常新的内容。老客户也喜欢新东西。选址上要聚集、抱团,但与邻近的摊位要有差异化。”
虽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搞得起的副业,但值得关注的是,收藏圈的地摊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消费的市场。“以前是中老年人淘古玩、字画的多,现在很多‘90后’本着猎奇的心理去了市场,看到儿时的旧玩具或老物件,逐渐成为购买的主力。”丁福春同时提示,地摊始终是考验眼力的市场。“看品相、杀价,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面对已成全网热点的地摊话题,以地摊为传统的潘家园市场也强调新升级与年轻化的考量:“正在完善的胡同街区的布景和搭建,迎合了许多年轻人拍照打卡的需要,引流效果显著。下一步在地摊经营上我们也做了初步的方案,例如以‘白领’‘文创’‘非遗’等主题推出相应的特色活动,也将根据市场动向逐步地挖掘适合摆摊的新商户与新品类。”张悦透露。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