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旗下的专业剧场,首都剧场每年都会上演数场优秀戏剧,2019年10月上演的《窝头会馆》更因知名演员的参演而引发了大量讨论。今年1月以来,虽然线下演出相继暂停,但北京人艺的演员们并未“停工停练”,此前曾在首都剧场演出的多个经典剧目,通过剧本朗读直播等多种方式,与观众继续见面,令观众进一步对戏剧文化产生了解。
不止是一家剧场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人艺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中外闻名的专业话剧院,创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北京人艺的首任院长为著名剧作家曹禺,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也曾多次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自建院以来,北京人艺共上演了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剧目300余部,剧目多次获得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同时,这些优秀的戏剧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据公开报道,2019年10月在首都剧场上演的《窝头会馆》因汇集了何冰、濮存昕和宋丹丹等知名演员而“一票难求”,演出票甚至溢价翻倍。
上演这些优秀戏剧的首都剧场,本身也已成为演出市场的知名地标。且据北京人艺官方网站显示,坐落在王府井大街上的首都剧场由中国剧院设计师林乐义主持设计,建筑整体外观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首都剧场于1955年竣工,次年划归北京人艺管辖。剧场建筑曾获得中国建筑协会颁发的50年代优秀建筑创作奖,并被选入权威的英国《世界建筑通史》。
首都剧场内部不仅有观众熟知的中央大厅和观看话剧表演的观众厅,还有许多特别的设计。据公开报道,首都剧场一楼有北京唯一一家戏剧书店和曹禺纪念馆。剧场二楼有老艺术家艺术馆,里面悬挂着老演员们的国画和书法作品。三楼则设有名为“实验剧场”的小剧场,并在南北两侧分设开放式会议厅,主要用于各种会议及各类学术研讨交流性质的艺术沙龙活动。剧场四楼则是一家2004年对外开放的戏剧博物馆。
据北京人艺工作人员介绍,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对于观众来说,是除了剧场舞台外的另一个窗口。博物馆中大量的珍贵资料,不仅代表着北京人艺背后的历史积淀与传承,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因此平日里看戏之前,先参观一下戏剧博物馆,是观众们来到北京人艺的必选动作。博物馆已于5月18日重新向公众开放,开馆当日,北京人艺还组织了几位演员、导演组成导览团,在线上为观众对馆藏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深入解读。
把表演搬到线上
在停演期间,此前曾在首都剧场上演的经典话剧也“搬”到了线上。北京人艺工作人员介绍,疫情期间除了在线上播放影像资料,北京人艺也希望观众们能伴随演员们的创作,即演即看,同步参与。对此,北京人艺进行了线上表演的新形式探索,在疫情期间以连麦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天之骄子》《八美图》《天下第一楼》等多场线上剧本朗读的演出。
尽管没有在舞台进行正式演出,但北京人艺对舞台演出的标准从不放松。用演员队队长冯远征的话说,“停工不停练”,到任何时候演员的基本功都不能丢。在这样的目标下,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们通过报名组成了剧本朗读的剧组,分头进行线上排练。每一部剧本朗读的排练过程中,都有艺术家线上观看、点评环节。
剧本朗读是北京人艺训练演员的一种方式,但线上剧本朗读的表演形式也给演员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一场剧本朗读《天之骄子》的导演唐烨介绍称:“这实际上比在排练厅里更难,因为演员只通过语言的表达去塑造角色,没有任何行动的帮助。节奏、语音语调、心理情绪甚至是空间距离感都是靠台词说出来的。”
为了让表演更具完整性,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北京人艺在排演过程中也加入了不少创新。例如,在《天下第一楼》的线上版本中,就将剧中原有的结尾放在了开头。导演闫锐解读称这种处理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意义:“剧中提到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既是楼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增强了命运性和戏剧性,也代表着任何的开始终会结束,任何的结束又都是下一个开头。”
创新多元表演形式
对于北京人艺在疫情期间的线上剧本朗读活动,话剧爱好者张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没想到不能出门的特殊时期还可以欣赏到话剧表演。虽然没有舞台表演,与平时看戏有一些区别,但这种形式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于未来北京人艺可能的演出形式探索,张女士也表示了期待。
戏剧工作者、剧评人崔颢表示:“北京人艺在疫情前也有演员队的建设以及定期的读本演出举行,现在把这个环节搬到线上,既是发挥这种带头的作用,对于演员和观众来说也是疫情期间能够满足保持业务水平和欣赏好剧的诉求的,对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一定是好事。目前的剧本朗读都是以连麦直播的方式,能够比较好地还原剧本的面貌,也借机看到了一些近年来未能在人艺舞台上见到的作品。”
另一方面,崔颢也期待北京人艺可以在形式上做更多探索。例如国外的一些基于同屏形式进行的趣味表演设计,以及像鼓楼西《断手斯城》这样加入舞台呈现的剧本朗读。崔颢认为这些可以带给观众接近正式演出的观演体验的形式或将成为线上剧本朗读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欧美成熟的戏剧市场上,线上演出已占据了半壁江山。演出的线上化本身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是疫情加速了行业的变化。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耿文婧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