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潘家园频道

王赞波:“拾金”故纸堆的乐趣

作者:胡晓钰 网编:肖玮 2020-05-20

微信图片_20200520173430

北京燕子修复工作室位于潘家园收藏品大厅二楼276号,不大的方寸空间已被线装书、金石碑帖和老照片填满。玻璃门上贴着纸张,用毛笔工整书写着:“纸品修复、字画装裱、古籍线装出版”等字迹。

店主王赞波入驻潘家园仅一年多,算是市场里的新商户。据他介绍,此前他与爱人在琉璃厂附近一家书店经营古旧书销售和修复工作,书店被拆之后,他就将工作室开到了潘家园。“这里聚集了许多古旧书爱好者,还有博览会等活动定期举行。”他的藏书以古籍和碑帖为主,还有许多文献资料。每位爱书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收藏体系,王赞波也不例外:“我有大量的手抄本,涉及各种题材,如科举、医方、教材等,有一部分是家传的孤本。”话语间,王赞波拿出了一本民国著名书法家汪恂手写的字帖。与现在印制的新书不同,这本字帖由书法家一笔一划亲自书写而来,字里行间是旧时的笔墨。

“这样的孤本价格也就在数千元。”但在王赞波看来,其价值很珍贵。“遇到有意思的手抄本,我们会将其出版。以前与文物出版社合作出版过线装本《汉溪书法通解》,一函六册,选用的底本是乾隆时期刻印的精写刻本,嘉庆年间和民国时期可能印过两次,后来便没有了。这部书是书法名著,也是最早记载毛笔执笔图的古籍,化一为百千,也是为文化发展尽点自己的力量。”

对于古籍市场而言,细致的修复工作不可或缺。据王赞波介绍,修复有一二十道工序,修复师如同书医,对症下药,制订修复方案,修复是个精细活,如同绣花一样,要依据修复规范和传统技艺操作,抄补缺失字的工作也很考验修书人:“有的古籍缺页,就在相似的纸上手写一页补上去,字体要与古籍中的印刷字体契合。有时候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张。有一本康熙年间的书残损很多,对于书籍来说,残了就毁掉了,可能就难以流传下去。我们花了半个月时间慢慢地修,要从人力成本来说是很高的,但是能延续一段历史,其文献价值却难以估量,值得去做。”

在大众眼中,古旧书收藏是小众且专业的。书法知识、文史学养之外,还需懂得纸张。王赞波却感到志同道合者有很多——不光是院校老师,其实各行各业有许多“隐藏的”爱好者。他指出:“古旧书尤其是古籍是稀缺资源,不可再生且造假很少,可读可藏,探究书中的历史文化很有意思,因而受到大众青睐。有一部分人靠此谋生,买了之后转手卖出。数千元的书籍也经不起工薪阶层持续地买入,普通藏家大多也是‘以藏养藏’,遇见更好的版本,可能就需要出手此前品相较差的。少数有经济实力的藏家才能够做到只藏不卖。”

谈及古籍收藏市场当下的行情,王赞波指出细分市场的表现不同:“高端市场持续上行,中端市场略微向下,而低端市场缩水得厉害——前几年市场火热的时候,很多人往里投资、炒作,他们撤出来之后,很多东西都被处理了。”

对于王赞波而言,“以读养藏”,在古旧书、文献中做考证研究更是一番乐事。从一本《姑苏名贤小记》中的唐伯虎传记中,他便依此考证了南方服饰变化,发表在相关刊物上。早于现在传统行业普遍转战线上的流行趋势,他和爱人于2006年就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做起民间古籍保护宣传,发表帖子推介古籍保护常识,从收藏爱好者逐步转变为专业古籍保护文化传承者。对于直播,他却表示不急于尝鲜——“一个人安安静静写点东西、补点东西,就很满足了。”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文并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