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财经 > 基金

营收净利双降 长盛基金掉队

出处:基金机构频道 作者:孟凡霞 刘宇阳 网编:王巍 2020-05-13

金融机构2019年业绩陆续放榜,作为公募基金行业“元老”级别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也自然成为市场广泛关注的对象。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5月13日,“老十家”中,已有9家基金公司的2019年财务数据公布,其中,8家机构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步增长。相较之下,时值“弱冠”的长盛基金两大数据不仅双双下滑,更远低于其他“同级生”。 此外,管理费收入下降、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良莠不齐等也是长盛基金正面临的困局。

未标题-1 拷贝

两大财务数据下滑

“同级生”中表现不佳

一般而言,每个行业最早成立的一批公司往往在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一举一动也备受关注,公募基金也不例外。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5月13日,“老十家”中,已有9家基金公司披露2019年财务数据。

从整体情况看,在2019年权益市场震荡向上的背景下,多数公募基金凭借着专业的管理能力和强大的投研实力,为投资者获取了可观的收益,在赢得信任和口碑的同时,也强势“吸金”,管理规模明显提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水涨船高。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9年9家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29.85亿元,同比增长13.54%;净利润达到62.87亿元,同比上升20.22%。

其中,8家机构的营收净利同步增长,广发基金更实现了两大数据分别45.67%和161.23%的同比增幅,在“老十家”中业绩亮眼。相较之下,长盛基金则表现不佳,2019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3.5亿元和0.5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0.57%和32.59%,规模也均处于9家机构中的末位。

对于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试图采访长盛基金,但截至发稿暂未收到相关回复。

据了解,长盛基金成立于1999年3月,属于“券商系”基金公司,注册资本2.06亿元,为公募基金行业“老十家”之一,也是首批获得全国社保基金管理资格的6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当前公司性质为中外合资企业,大股东为国元证券,持股比例41%,新加坡星展银行位居第二股东,持股33%。

规模提升收入反降

行业风向转变或成主因

“基金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就是管理费,如果说营业收入下滑了,多半与管理费收入下降有关,而在成本不变、收入下降的基础上,利润也会受到影响。”一位第三方基金研究人士坦言。

Wind数据显示,2019年长盛基金管理费收入约为2.17亿元,较2018年全年的2.53亿元减少了0.36亿元,同比下降14.23%。不过,在管理费收入下降的同时,对比长盛基金近两个年度末的管理规模来看,却从268.25亿元提升至317.53亿元,增幅超过18%,且规模增长主要集中在管理费率相对较高的非货币基金方面,由此,规模上升收入反降的情况也引发关注。

据了解,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入受多因素影响,包括基金规模的波动、管理费率变化等。招募说明书显示,基金管理费是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固定年费率每日计提,按月支付。具体的计算方式为“前一日的基金资产净值×管理费率/当年天数”,得出的是每日应计提的管理费。换句话说,假设一只基金在年初时规模很大,但在后期遭遇巨额赎回,那么在年初一段期间仍能获取较高的管理费收入,相对于全年规模较小的产品而言,管理费收入也更高。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长盛基金旗下也确实有类似情况的产品,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2018年长盛基金旗下所有产品中,管理费收入排第二位的长盛同享灵活配置混合在该年度的管理费为2021.86万元,但到了2019年,管理费迅速缩水至221.21万元,降幅接近九成。

而从该基金的管理费率和规模变化来看,近两年的管理费率均为1.2%,但基金规模却自2018年二季度开始持续下降。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该基金规模仍超过30亿元,但截至2018年末规模仅约为2.71亿元。从2019年4个季度末的情况看,该基金的规模则在1亿-2亿元区间。

对于规模的“变脸”,有业内人士认为,或与该基金的前身为保本基金有关。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6月28日,长盛同享灵活配置混合的第一个保本周期到期后,由于未能符合保本基金的存续条件,从而变更为混合型基金。“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的下发,打破刚兑的要求使得保本基金走向退市,行业风向的转变也使得部分资金在彼时密集退出保本产品。”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说。

而除长盛同享灵活配置混合外,长盛基金旗下部分管理费收入的主力产品也同样面临着收入下降的情况,例如,长盛转型升级混合由3491.33万元降至3001.71万元,长盛电子信息产业混合A由1891.41万元降至1665.74万元等。

在2019年新成立的产品则普遍由于管理费新增收入较少而未能推动整体收入的提升。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9年长盛基金共新成立6只产品(份额合并计算),除3只偏股混合基金采取1.5%的管理费率外,其余3只固收类产品的管理费率分别为0.7%、0.3%和0.15%,均在同类基金中处于平均或偏下的水平。而6只新成立的产品累计也仅实现管理费收入929.43万元。

沪上一家中型公募内部人士直言,近年来,固收类及被动指数类基金数量逐步增多,在可投标的相对有限、甚至是单一标的的背景下,产品同质化的情况日趋明显。而为了吸引投资者布局,部分基金公司会针对新发基金和部分存量产品采取降低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的方式,导致了规模大幅增长,但管理费收入提升不明显,甚至下降的情况。

主动权益产品良莠不齐

超七成低于同类平均

值得一提的是,除营收净利以及管理费收入下滑外,近年来,长盛基金旗下多只主动权益类产品的业绩也表现不佳。数据可统计的36只产品中,低于同类平均的达到26只,占比72.22%。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近三年,长盛基金旗下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的净值增长率均低于同类平均的41.22%。其中,最低的长盛中小盘精选混合净值增长率仅为3.59%,在可比的577只产品中排在第528位。

而在长盛基金旗下数量最多的灵活配置混合类基金的同期表现上,26只产品中也有17只低于同类平均收益率。成立于2017年5月的长盛信息安全量化策略灵活配置混合,近三年的净值增长率为-16.4%,在同类1678只基金中排在第1659位。除该基金外,还有6只产品近三年的收益率也不足10%。

在业绩表现不佳的同时,长盛中小盘精选混合、长盛同鑫行业配置混合、长盛信息安全量化策略灵活配置混合等6只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规模迷你,均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

不过,部分产品业绩也仍有亮点表现。例如,长盛基金旗下的普通股票型基金长盛医疗量化股票则在近三年取得了73.46%的净值增长率,超越同类平均近40个百分点,在295只可比的产品中排在第39位。另外,长盛高端装备混合、长盛生态环境主题灵活配置混合、长盛同享灵活配置混合A也实现了40%以上的净值增长率,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处于前段。

“当前,在银行、券商、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等多方的协助下,国内公募基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并逐步走向成熟,虽然此前基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由于专业性等问题存在天然的屏障,但得益于基金公司自身、投顾机构和代销渠道的共同努力,这一隔阂正在淡化,越来越多优秀的基金管理人被市场所熟知。不过,品牌效应的推广最终还是扎根于基金公司自身的业绩表现,‘代客理财’的本源也同样是帮助投资者获得更加长期稳定的收益,因此,基金公司还是应以加强投研和风控为本。”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募基金从业人士感叹道。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宇阳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