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潘家园×青年艺术家”的涂鸦现场被多平台直播,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孔明锁图案为原型,青年艺术家徐启龙在潘家园市场的路面上绘制了大型的涂鸦作品。榫卯结构化身为抽象的纹样在潘家园礼物店门前“绽放”。据了解,此次将街头公共艺术创作引入文玩交易圈是潘家园的首创,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副总经理张悦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了市场方面引入全新艺术符号的考量。对此,有业界人士指出,传统旧货市场引入街头文化需要考虑视觉与语境的融入;适宜的设计之下,潮文化也可以赋能文玩经营。
街头文化落地文玩市场
时逢第50个世界地球日,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潘家园市场也引入了一次特别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远近闻名的文玩地摊,成了徐启龙的实时创作现场。
经过两天时间的涂鸦描摹,数米见方的孔明锁纹样出现在潘家园礼物店门前。打卡、直播,早已在潘家园内屡见不鲜,面对全新的公共艺术创作现场,游客们和来逛潘家园的文玩人也开启了视频或直播,活动汇聚起时下难得的线上线下的人气。北京商报记者看到,礼物店内榫卯结构的孔明锁文创产品也吸引了游客的关注。
涂鸦代表的街头文化,与潘家园市场的碰撞正在起着奇妙的“化学反应”。潘家园老商户驻足围观时表示:“此前只在当代艺术区或‘国际范’十足的商圈常见涂鸦元素,看到潘家园出现涂鸦元素感觉很新奇,文玩市场也需要更多的活力气息。”
据来自798艺术区某画廊从业者郭薇薇介绍,涂鸦艺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主要的介质为墙。随着时代发展,其创作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经过合理设计,‘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冲突,可以为文玩市场赋能。当下受众口味也不存在壁垒,许多年轻人既喜欢古早味的串儿,也喜欢前卫的涂鸦。”
创作中的徐启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选择“孔明锁”图案的创作是为了呼应地球日的主题,同时也为寻求更好的呼应关系:“孔明锁的榫卯结构是中国建筑中典型的样式,潘家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在潘家园呈现这样的公共创作是契合的语境。”徐启龙表示,视觉上看,路面涂鸦实则也是根据潘家园路边建筑环境设计而来的,达到融合,避免了违和感。
变调不变味的传统符号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北京共有规模较大的文玩市场、古玩城十余家,将街头公共艺术创作引入文玩交易圈是潘家园的首创。
谈及此次活动的初衷,张悦表示涂鸦主题首先是考虑切合时事的背景:“鉴于疫情中不能有太多的人员聚集,我们就考虑引入一些公益属性的文化活动。”据张悦介绍,榫卯结构产品本身具有环保属性,材质以实木为主,不用铁钉和化学胶。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希望大众能通过对纹样的认知,更多提升环保意识。“俗话说榫卯万年牢,紧密结合、互相支撑是其结构的特点,希望以新的方式诠释民间文化符号,传递共同抗疫的声音。”
据徐启龙介绍,地面丙烯涂鸦加上防水处理,可以长期保留。一场短期的艺术创作背后,是潘家园市场展陈环境的长期规划。虽然市场内已经有了多个潘家园动漫IP形象等搭建构成的拍照打卡点,但张悦透露今年计划至少再增加一至两处,也考虑引入更多的涂鸦装饰。
“潘家园礼物店前的涂鸦作品也是对市场陈列环境的优化。未来对潘家园市场内部空间也会做一些美化和调整,东侧的展棚也将被利用上。”张悦称。潘家园商户刘女士表示乐意迎接变化,但也有所顾虑:“通过新增年轻人喜欢的符号,扩大潘家园的影响力,一定会给商户们带来客流量和收益。但也担心老市场是否就此‘变味’。”
如何平衡“传统”与“潮”的关系?张悦强调新鲜感以外也要保证民间文化的归属感:“首先我们尝试对传统题材进行新呈现,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希望守住文化内涵做文章,让到潘家园的人有着文化上的归属感。”
民间元素的“输出”路
在从事当代艺术行业多年的郭薇薇看来,潘家园的涂鸦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与西方艺术表达方式的碰撞。据了解,作为世界十大旧货市场之一,慕名而来的国外游客也一直是潘家园的常客。
创作的过程中,徐启龙表示也在考虑中西方口味的把握:“西方一些街头涂鸦注重纯形式、态度,个人风格展露较多。相比而言,在潘家园的创作题材,更看重文化思考及其厚重的内涵。”
疫情暂时隔断了跨地域的文化往来,但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一场别样的文化交流正借视频平台展开。据了解,这场“潘家园×青年艺术家”的涂鸦活动由潘家园联合入驻企业北京地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除了有抖音平台的直播,还可以看到多位国外友人化身主播,通过短视频讲述潘家园的文玩知识与在市场中的有趣见闻。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去年潘家园自营文创品牌潘家园礼物店就已布局秀水街,“快闪”进三里屯,触达国际旅游市场与年轻市场。艺术家笔下“孔明锁”演变的文创产品已经成为一些国外顾客的“伴手礼”。
“民间文化本身具有开放与交融的属性,这在潘家园市场也得以充分的体现。不论是传统符号以西方涂鸦方式的呈现,还是线上的对话方式,都是基于民间文化的活力与吸引力。”在郭薇薇看来,潘家园市场“先天”可以包容生长年轻向的“潮文化”,以及具备“出海”的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文 贾丛丛/漫画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