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一公里”的提速上,商家各尽其招,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狭路相逢。4月15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京东超市将在4月新增100个城市实现1小时送达服务,并为此接入万家超市。在即时配送的赛道,电商巨头的到家业务、生鲜电商外扩的配送以及本地生活企业的跑腿,已经摆脱早期草莽竞争,需要在成本、效率和体验方面找到合理的分割点,并跳出配送距离和配送时效难协同的怪圈。“全国扩张1小时送达服务,是一招险棋,也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举措。”众多从业者给出了上述定论。
降低仓配成本
消费者对即时配送的态度,从新奇逐渐变为习以为常,零售商与渠道商更是意识到即时配送的不可替代性。京东零售集团消费品事业部全渠道业务部总经理李昌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京东正在对“物竞天择”项目进行升级,京东超市本月计划将1小时送达服务覆盖的城市数量新增100个,今年该数字会增加到200。
当前,消费者从京东超市入口下单后,物流配送由品牌商自行完成,多数商品为京东自营物流完成。此外,当消费者收件附近有接入京东超市的实体超市,商品将由超市出货,消费者可在当日、1小时或最快15分钟内收到商品。
李昌明解释称,订单会匹配到离消费者最近的网点,如果该网点为品牌商自有,则由品牌商完成配送;京东新通路的小店也可以作为“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网点,协调运力,由京东同城配送运力或者达达快送完成最后的履约配送。
“传统意义上讲,超市商品多为低毛利,且存在众多低值重物的商品。如果这部分品类完全依照京东此前商品整体入仓再分拣配送的逻辑,无形中会增加仓储物流的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副食类供应商认为,将物流仓库变成一个大型的超市对京东来讲不划算。
该人士称,次日达、当日达、半小时达这一配送时效的维度上,相较于3C、数码产品,米面粮油、果蔬生鲜、鱼肉蛋奶等商品虽然是消费者高频次下单的刚需品,但附加值以及客单价着实有限,“如果能有更多的超市替代京东承接周围的订单并完成配送,一定程度上能在保证配送时效时降低整体履约成本。同样的配送价值,低值重物的回报自然没有数码高”。
实际上,京东在大量引入快消品类时,已经意识到降低仓储成本的必要性。李昌明称,京东超市物竞天择项目其实最早是从京东超市水饮品类出发,当时供应商把货送到大仓,再从大仓通过物流体系运输配送到消费者手里,一方面效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低值重物品类仓配成本较高,为了改变整体运营模式,才有了物竞天择项目。
既有市场被“蚕食”
承接超市订单完成即时配送的当局者,远不止京东一家。阿里本地生活以饿了么做撬棍,正努力撬开超市的口子,家乐福、永辉、麦德龙、世纪联华、罗森以及区域性超市已接入饿了么并实现了线上订单的增长。物美、家乐福、超市发等或是自建到家配送团队,或是仰仗京东到家、顺丰等平台,配送到家业务逐渐步入正轨。仅以家乐福中国为例,今年一季度到家业务销售占比逐月快速提升,3月占比近10%。
尽管饿了么、美团等本地生活企业承接超市配送业务的时间晚于京东扶持达达快送,实体超市线下配送以被动姿态入局,两者依旧对京东的既有市场产生了挤压。连锁超市悉数完成了站队,各自簇拥着阿里、京东乃至美团,大有“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态。当然,渠道商也打着区域零售超市的算盘,增加在各个下沉市场的筹码,但能在系统上快速对接的仍是少数。
此外,将前置仓、卫星仓运营自如的生鲜电商,其分钟送达的服务并不示弱,甚至收割了忠诚用户。更为可观的是,消费者在生鲜电商上不再仅下单生鲜果蔬,开始习惯购买粮油副食、日用百货等品类。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疫情期间平台发现用户购买行为在发生改变,除了购买鱼肉蛋奶、果蔬生鲜,米面粮油、日化百货等成了新增量。“往常,超市在肉蛋、水产方面会分流每日优鲜的用户需求;现在,用户逐渐习惯了每日优鲜中的超市品类场景。未来,每日优鲜会考虑增加上述品类,提供更多的选择。”
显然,在即时配送这条赛道里,不同角色的企业均占有一席之地。当问及面对日渐增多的竞争对手京东超市该如何自处时,李昌明回答称,京东超市物竞天择项目并非为了铺设前置仓而设立,是要围绕优质的终端网点来建设“1小时生活圈”,前置的这些优质终端网点,就是京东超市与消费者的一个“生活消费”触点。“京东超市与线下商超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合作,目的还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
速度博弈成本
对于电商们将时效提速至1小时甚至更快的情况,一位业内人士评价到,这得看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极速达,比如前置仓企业可以做到1小时达,但单仓必须做到至少客单60元、日均1000单,否则是很难盈利的。
毋庸置疑,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成本、时效的平衡在当下阶段仍不可调节。李昌明谈及京东超市物竞天择的成本时称,从供应链角度出发,离中心仓越远,产生的配送成本就越高。物竞天择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供应链模式,越向远端即消费者端成本反而越低。“因为物竞天择讲的不再是中心仓是终端网点,其主要成本来自于人员成本,而不是运输成本。”
目前电商在生鲜领域越来越全品类发展,时效也趋于一致,若想真正差异化竞争,看的是本地化供应链以及运营是否接地气,这是全国扩张中最难的一点。深入本地做供应链并不简单,可以看到目前依旧没有一个生鲜电商能做到全国通吃。上文提及的业内人士表示,巨头有资本可以提速,但想要做长久是另一码事,时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还要看能否以顾客为中心。
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看来,全国扩张1小时送达服务会增加电商巨头的运力成本,这是一招险棋,但也是为加强新用户留存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高时效一定会带来高成本,当前来看,高订单集中度可能会适当降低风险,同时电商平台也可以通过利润来源节点丰富和利润来源节点后移来化解相应风险,“这一招看似风险很大,实则无可奈何,关键看平台商后期如何操作”。
北京商报记者 赵述评 何倩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