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转机·生机
——疫情下的大消费报告
疫情自全面爆发已历时两月,服务业和产业链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餐饮、旅游、娱乐、房车等消费告急,继而因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不畅,压力正转移到制造业。
野渡无人舟自横。疫情之下,大消费企业纷纷自救和互助,并寻求政策纾困。企业还在咬牙坚持,并不乐观,唯有疫情结束,才能迎来釜底抽薪。
沉舟侧畔千帆过。疫情之下,市场格局正在重构,消费偏好正在重塑,宅经济发达,云经济发力,数字化浪潮开始发轫,于一片萧索之中,另显勃勃生机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我们热切期盼的一天。危机,首先是痛苦和损失,但危机也是创新和改革的窗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随着复工复产箭已扣弦,北京商报在持续两个月的“战疫·绸缪稳增长”的报道中,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样本中,将关注转向疫情之下的经济生机,力图呈现消费市场受到冲击、经受历练并寻找生机的全景过程。
【危机篇】野渡无人舟自横
现金!现金!现金!
疫情之下,消费告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市场预期,3月消费市场有望触底企稳,二季度将处于恢复期,下半年进一步好转。
整个大消费产业,都在与时间赛跑。餐饮、旅游、零售等消费率先告急,房车、文化、体育等消费大幅滑坡,服务业和产业链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虽然“不幸”的行业各有各的“不幸”,但归根结底,是收入骤降,成本居高,现金流趋紧。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本就孱弱的资金链不断被拉扯,不绝若线。
随着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美股十天四次熔断,全球经济变得更加脆弱,而这势必也将反作用到中国经济自身。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化解危机。而在化危为机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危”,做到信息充分对称。
一、餐饮:资金链堪忧,开业率不高
餐饮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首当其冲。
餐饮行业的特点是高周转,现金流与当期营业收入联系紧密,留存现金流往往仅能维持1-2个月运营。疫情期间,大量餐饮门店停止营业。在此期间,员工成本、租金成本、库存等成本弹性不减,甚至不降反升。即使恢复营业后,由于境外输入风险抬高,餐饮行业并不会马上迎来报复性反弹,而仍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消化期,各项成本不排除继续攀高,现金流成为餐企活下去的关键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餐饮收入4194亿元,同比下降43.1%。中烹协数据显示,相比去年春节,疫情期间,93%的餐饮企业都选择关闭门店;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
巨头尚且挣扎,遑论其它。与海底捞一时瑜亮的西贝,首先“哭穷”,成为餐饮行业困境的一面镜子。刚进2月,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就表示,彼时西贝400家线下门店都已停业,只保留100多家外卖业务。2万多名待业员工,每月需要约1.5亿的人力成本,账上的现金撑不过三个月。西贝后来获得银行逾20亿元人民币信贷,但只过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二、教培:影响将跨越寒暑假
普遍采用预收费模式的教育培训,一面忙退费,一面招生难。
受疫情影响,学校相继延期开学,全国各地辅导机构纷纷暂停线下课程,部分有条件的头部机构率先转为线上授课。但从行业本身来看,线下教育仍然是培训行业的主体,一批机构倒下,或亏损,或微利运营。对于一向作为教育机构盈利关键的暑期“黄金档”,或也将被波及。
《K12教育培训机构疫情影响情况调查报告》显示,87%的机构表示已经受到较大影响;72%的教育机构认为仅能完成全年业绩50%以上;60%的机构预计上半年净营收跌幅超过 50%。随着开学季的一再延迟,对线下培训机构的影响可能将跨越寒暑假,而根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1700份样本的调研显示,35%的受访机构账上资金仅能支撑1个月以内,79%仅能维持3个月以内。
自2月开始,教培行业已有企业,因为无法承担高额的运营成本而倒下。2月6日,IT培训企业兄弟连创始人李超宣告破产。2月13日,在线教育企业明兮大语文创始人王嘉树发出给家长的一封信,宣告破产。2月15日,乂学教育-松鼠AI创始人栗浩洋对外表示,“下决心做坏人,全员3.5折工资5个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资,一月统一半折。” 3月3日,中国教培行业双巨头之一的好未来下调了2020财年Q4营收预期告,相比Q3财报公布的营收预期下滑15%,损失1亿美元。
三、影视:颗粒无收,项目停滞
疫情让原本就身处寒冬之中的影视行业,再次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一季度很可能颗粒无收。
影视产业链的上下游几乎“全军覆没”,从拍摄制作、营销宣发到院线放映,无不停摆。横店、无锡、东方影都等多家影视基地暂时关闭,影视剧组相继停拍,引发资金损失、项目停滞、档期冲突、中小企业倒闭等多重蝴蝶效应。
到目前为止,全国影院关闭,春节、情人节等重要档期取消。原本业内估计,2020春节档票房预计在70亿元左右。影视公司加速动荡。天眼查数据显示,1-3月,关停的影视公司数量达2372家,其中,涉及的影业类企业934家,影院类企业1438家。
大型影视公司的日子,同样艰难。3月中旬,万达电影发布公告称,公司将通过公开或非公开方式,申请发行额度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的债务类融资工具。
四、零售:商场萧条,电商井喷
零售行业冰火两重天。
商场实体门店客流基本冰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家订单迅速激增,线上零售别样“火爆”。
根据民生智库发布的《零售业受疫情影响情况调查报告》,仓储式商场全部门店停业率达9成,专业店停业率近7成。三分之二的企业流动资金撑不过3个月,有的已经实质性破产。经过此次疫情,超9成零售企业在未来三个月内净利润难以得到增长。
线上需求则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京东到家和叮咚买菜的平均日活增幅分别为247.84%和213.50%。在2月,淘宝直播商家获得的订单总量每周以20%的速度增长。
疫情前的两个月,北京SKP举办周年庆活动,活动期间单日销售额达10.1亿元。疫情之后,SKP所有门店虽处开业状态,但门可罗雀。SKP中奢侈品牌大多采取租金模式,而百货类则采取营业额抽点的方式,“相当于赚的少给商场交的就少,商场与我们一起承担损失。”
五、旅游:收入“归零”
旅游业面临两个“半场”:上半场国内游停摆,下半场国外游难测。
环环相扣之下,旅游多业态疲软。中小OTA,由于现金流管理不良,资产负债率高,数字化运营能力不足,供应链能力不强,承压较大。酒店行业订单也锐减九成以上,高星级酒店几乎处于“零业务”。 一家五星级酒店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疫情发生之后,酒店的出租率就没上过2%,400-500间客房仅有几间在出租,由于鲜有客人,酒店停止所有餐厅堂食,但仍需负担人工、房屋贷款等成本,如此算来,每天成本也在十几万元。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布调研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全国景区企业收入损失额度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的90%以上,部分景区一季度收入将减少近2000万元。疫情之中,民营景区将遭受更大的经营压力,预计有10%左右的民营景区会选择项目转让、直接关停。中国旅游研究院对疫情影响进行仿真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旅游总人次将较上年减少9.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减少约1.55万亿元。
旅游承压,有着“签证龙头”之称的百程旅游成为业内首家倒下的知名旅游企业。百程旗下原本出色的签证业务,因出境游的停滞而暂停,成为压垮公司资金链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暂退旅行社保证金等措施,但对于大体量旅企来说,资金依旧吃紧。而另一个OTA龙头携程也发出内部信,表示为应对疫情,公司高管自愿降薪。
六、汽车:销量遇20年来最大降幅
汽车消费跌到地板上。
受疫情影响,客流量骤降,车企生产节奏被打乱,经销商也无法正常经营,汽车行业的产销均出现大幅下滑。生产端,企业因复工进度慢、零部件供应等问题导致产出水平低;消费端,产品消费停滞,市场需求收到严重抑制,对上半年的汽车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加上汽车业连续两年的萧条状态,2020年成为汽车行业不平稳的一年。
乘联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初步判断是去年同期的20%,同比下滑达到80%,这是20年来车市最大幅度的下滑。据国家统计局3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汽车类消费品零售总额3654亿元,同比下降37%;1-2月,汽车生产200.5万辆,同比下降45.8%。
高库存也让经销商面临资金链压力。据统计,40%的经销商面临资金压力,其中34%的经销商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31%的经销商将亏损50万元以上,21%的经销商将亏损百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哈弗、吉利、长安欧尚等在内多家车企,相继推出总额从几亿元至十几亿元不等的补贴政策。从补贴政策来看,企业将补贴金额均分摊至旗下各车型,不同车企的相应补贴和优惠政策也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优惠比例都不低于万元。
七、房地产:销售滑坡,咬牙活下去
房地产雪上加霜。
疫情以来,全国售楼处临时关停、项目工地全部停工、中介门店暂停营业、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房地产业与餐饮业、旅游业相比,受到的冲击并不致命,但销售停滞,业绩滑坡难以避免。总体来看,当下房企面临的最大痛点是销售停滞、开工受阻和资金面紧张,短期内疫情未彻底结束,成交仍然下滑并保持低位。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0年1月销售额排名前50的房企中,销售额同比下滑房企达40家,业绩下滑率达80%。从克尔瑞发布的2月份全国主要房地产企业全口径销售情况来看,除恒大外,其余房企销售同比均大幅下跌,平均跌幅接近50%。
3月17日,万科管理层在2019年度业绩推介会上透露,受疫情影响,今年2-3月万科销售降低了510亿元;交付也受到影响,一季度大约有万户有交付延期的可能性,全年可能涉及超过三万户。此外,销售减少,销售回款降低,对万科未来1-2年的现金流也将产生压力。万科总裁郁亮表示,疫情是大考,活下去已成真实的存在。
八、保险:寿险业务受影响大,车险增量业务将下降
尽管被认为在疫情后将迎来生机,但保险在疫情期间下滑明显。
疫情使得保险业务成长面临压力,尤其以依托于线下代理人获客的寿险业务影响最大。疫情发生在保险机构年初传统开门红期间,寿险销售人员的增员与展业均受到很大的限制。个别互联网保险公司凭借线上优势实现逆势增长。此外,受疫情期间新车销量大幅下滑的影响,车险增量业务也将下降明显。
在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2月,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三家出现了保费下滑,而以国华人寿为代表的中型寿险公司保费收入下滑趋势则更加明显,2月同比下滑42.7%。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则凭借线上优势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寿险方面,中国平安寿险、健康险前2月累计个人新单保费为334亿元,同比下降18.2%; 2月单月的新单保费为68亿元,同比下降高达28.9%。中国平安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在年报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对平安集团的一大冲击是较依赖线下渠道的寿险业务,特别是对个险渠道造成较大影响,主要是很多线下会面、签单、引流受到一定影响。
九、交通:航空损失惨重,冷链物流逆风飞扬
交通亦两极分化。
疫情重创全球航空运输业。民航出行需求大幅缩减,航空公司大面积停飞,民航业经济效益形势严峻。但交通运输业并未全部冰冻,物资运输需求激增,冷链物流逆势上涨。
民航局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中国民航业运输总周转量同比下降73.9%;民航业航空飞行时间,同比下降70.5%;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84.5%。整个业态现大幅亏损。此外,1-2月,民航全行业亏损175.8亿元;2月,行业共亏损245.9亿元。其中,航空公司亏损209.6亿元,创单月亏损最大纪录。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物流业逆势崛起。疫情发生后、京东、顺丰等冷链物流大力保障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京东冷链生鲜类货物的配送量增长了30%。顺丰一月业务量增速达40.5%,市占率达到15.0%,环比上月市占率扩张幅度达6.3%。
拥有自建仓储的京东物流优势尤其明显。京东物流数据显示,2月23日—29日,开放业务总单量环比增长达到126%,其中,供应链业务增长近1倍,快递、大件和冷链业务增长近2倍,快运业务增长近9倍。
十、书店:微利行业命悬一线
作为已经沦为小众消费的书店,连喊“救命”都气息微弱。
受此次疫情冲击较为严重,实体书店作为微利服务行业,收入下滑、功能弱化、人员流失等问题凸显。寒假、春节、开学,本是实体书店开展文化经营活动的热点时段,停业期间,许多中小型书店需要承担高额的店面租金、物业费用和员工薪酬,并产生图书积压、货款赊欠等一系列问题。即使恢复营业,短时间经营预期也不乐观,43.7%的书店表示上半年营业收入将下降50%以上。
疫情之下,书店行业正面临生死存亡的3个月,决定生死的关隘是现金流。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近期面向北京248家实体书店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5%的受访书店完全歇业,暂无复工时间表。从现金流来看,48.4%的受访书店表示现金流能够支撑1-3个月,27.4%仅够支撑一个月以内,17.7%可支撑3-6个月的,能支撑6个月以上的仅6.5%。
迫于生存压力,单向街2月24日发出求救信,信中预计单向街书店2月份收入较往年直线下滑80%之多。因此,单向空间书店推出这次会员计划,发起最后的自救行动。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常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