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要闻中心 > 政经频道

统计局详解前两月国民经济危中之机

作者:刘瀚琳 网编:陶凤 2020-03-16

高铁建设

疫情冲击下,国民经济韧性持续显现。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2月份国内经济总体情况。从数据显示,疫情冲击国内消费的同时,消费业态加快更新;“稳就业”组合拳保障主要群体就业总体稳定;工业产值下挫,但基础工业及涉及民生的重点物资产量增长。

“疫情对当前经济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毛盛勇表示,随着政策效果显现,疫情影响将于二季度减弱,前期压抑的经济活力会逐步释放,经济数据也将呈现明显回升。

疫情倒逼线上零售占比扩大

因疫情叠加春节前置影响,今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短时承受较大利空。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48476亿元,下降18.9%。 

其中,不同类型消费品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诸如食品、药品等疫情期间必选消费品销量短时上升。具体数据,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7%、3.1%和0.2%。

相较而言,疫情对可选消费品冲击较为明显。比如,作为可选消费品的汽车销量出现回落。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25万辆,同比下降78.7%;1-2月累计销量196.9万辆,同比降41.0%。

对此,2月20日,商务部表示,将研究制定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加传统汽车限购指标和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等举措。目前,佛山、广州、湘潭、珠海等地相继发布措施促消费。

与此同时,此次疫情期正值春节,对餐饮、电影、旅游等传统线下服务业的短时冲击更加明显。例如,2019年同期,全国餐饮消费同比增速为9.7%,而此次数据显示,今年1-2月,餐饮收入以4194亿元,下降43.1%。

为了尽快扩大内需、恢复盈利,多地密集发布消费扶持政策,帮助消费数据企稳回升。比如,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公布10个服务业行业复工复产复市新版工作指引,涉及餐饮、美发美容、沐浴足浴、洗染、咖啡、婚庆、家电维修、酒吧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在拉低传统社零消费总额的同时,消费业态升级势头更趋明显。相较于商品零售17.6%的下降幅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降幅为3.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同比增长3.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21.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5.0个百分点。

从地方来看,全国各地大范围开展线上促消费活动。例如,深圳日前启动“2020深圳线上购物节”,动员“八大电商平台、十大优势行业、千家头部企业”,开展线上促销活动;北京也将于3月18日起,举办“防疫保供网上行”促消费活动,招徕百家电商平台、快递外卖、线下商超等企业参与。

主要群体就业总体稳定

由于疫情冲击餐饮、旅游、电影、线下零售等春节旺季行业,企业经营遭受较大损失,全国范围内出现延期复工,又在一定程度延缓了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生产节奏,企业面临现金流压力较大,短期就业形势承压。

数据显示,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6个百分点;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也比1月份降低0.4个百分点。

非常时期,主要群体就业总体稳定一定程度得益于在当前全国在“稳就业”定调下开展的多种形式就业帮扶措施。近期,国常会多次明确“稳就业”,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帮扶力度。例如,2月24日提出,除湖北外,各省份阶段性减免2至6月份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湖北省从2至6月份对各类参保企业实行免征。

会议要求,制定高校毕业生延期录用报到方案,加大网上招聘力度。支持企业适应群众线上消费需求增加灵活就业岗位;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将受疫情影响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支持疫情严重地区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等。

为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多家企业采用“云面试”等方式开展线上招聘;从地方层面看,浙江用包车、包专列、包飞机等形式累计接返员工超万人,同时与云南、贵州、安徽、河南、四川等11个劳务输出省份就加强劳务协作达成共识;天津、广东调剂用工余缺,组织招聘本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动员技校学生、高校毕业生、党员志愿者等支援重点企业复工生产等。

李超团队认为,随着疫情逐渐稳定,经济活动逐渐恢复,预计二季度起就业压力将有所缓解,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将恢复正常增长态势。

涉及民生工业产量短时激增

消费市场受挫叠加疫情停工等因素,工业生产端数据也出现一定程度短时影响。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3.5%。

多家研究机构监测发现,春节后,6大发电集团日耗煤量暂未呈现往年同期的明显反弹;同时,受隔离要求、交运未完全恢复正常等因素影响,企业延迟复工复产,使得螺纹钢、耗煤量等高频数据低于往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影响工业增加值收缩,但基础工业和防疫物资生产保障有力,部分行业涨势良好。毛盛勇指出,1-2月份,从产品产量来看,乙烯、粗钢和生铁等产量分别涨5.6%和3.1%,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2.2%;同时,经有序调控,相关防疫物资产量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增长。从1-2月份规上工业的数据来看,今年新增加的产品口罩产量同比增长2.9倍。从2月29日监测数据看,口罩日均产量已达到了1.16亿只。

“从3月上旬开始,全国复工情况或将有明显改观。而鉴于疫情期,国家重点保证对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企业正常复工复产,未来工业生产增加值改观将会更加显著。”李超团队指出。

投资方面,疫情期由于消费市场收缩、部分工业生产出现滞缓,企业投资观望情绪同步抬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3323亿元,同比降24.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同比降25.6%、28.2%和23%。

由于企业推迟开工,现金流相对吃紧,这对民间投资占比超8成的制造业投资影响尤甚。据统计,前两月,制造业投资降31.5%;同期,第三产业中基建(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降3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降幅为6.4%。

尽管面对疫情带来的基建投资下挫,宏观长春研报指出,基建依旧是各地投资计划的重点领域。据中泰证券监测统计,河南、广东、四川等14个省市公布的2020年年内计划投资总计约5.57万亿,同比上升4.28%,7成以上省市年内计划投资都是扩张的。而在重点投资项目中,基建类投资规模占比依旧较高,约占年度投资计划比重的3成左右,在江苏省,该比重更是达到40.9%。

而想要稳定制造业投资,企业亟待复工复产。全国采购经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截至2月25日,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复工率达到85.6%,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复。

二季度经济有望明显回升

“疫情或将拉低今年一季度GDP约1个百分点,不过估计二季度开始迅速恢复。此次疫情对经济发展的短期影响较大,但总体可控,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撰文表示。

在王小广看来,当前支撑全国经济稳步向好的关键即稳定消费。“当前,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较高,稳定了消费就是稳定了经济。仅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占比来抵消冲击的老办法已不再可取。”

为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3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下达《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囊括六个方面的19项政策措施,涉及进出口税费、文化旅游、城乡融合和消费智能化等多领域。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认为,后期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消费需求释放,服务类消费和可选消费品等或将出现补偿性需求。即便疫情导致消费数据短期承压,1~2月社零消费数据可能是年内低点,但预计3月起消费数据将逐步回暖。届时,工业生产增加值也将出现同步回升。

与此同时,王小广进一步指出,扩大消费要出更多实招,做到精准有效。“比如,加大力度用改革的办法促进消费潜力释放,特别是加强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消费的时空便利化水平等。”

于是,在当前扩大消费的需求下,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应时之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也分析表示,鉴于此次疫情暴露出国内在城市治理、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此,还需支持新基建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PPP等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等。”

此外,鉴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截至2月底,各地以较快速度发行提前下达的2020年新增1.29万亿专项债额度,为基建投资的反弹储备了较充足的资金来源。李超团队预测,随着各地逐渐复工、交通运输逐渐恢复正常,从2月下旬开始,基建项目陆续开工,因此维持全年基建投资增速10%左右的判断。

此外,前述分析机构认为,疫情对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影响或将持续一到两个季度。传统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未来一个季度内,预计投资意愿较难现明显回升。货币政策作为当前首要发力点,央行目前首要是防范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信用收缩风险,可采取加大专项再贷款投放等措施。

2月25日国常会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并下调再贷款利率等。在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透露,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超过1.4万亿。1-2月份,信贷比去年同期新增了约1300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刘瀚琳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