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康之年,宏大叙事的框架里,是要解锁小康之治;小桥流水的确幸里,是在追求小康之质。
对人民而言,生活要有质感,商品和服务须有品质。疫情虽然汹汹,注定短暂,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改变。不管有没有疫情,我们的消费都不容瑕疵。
对企业而言,责任从来都不是单行道。企业首先要履行自己的初始责任,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让生活更便利和高效。与此同时,企业也不能置长期责任于不顾。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并不仅是蜘蛛侠之语。扶贫、慈善、助学、环保、中国梦,无不是企业品牌和声誉的组成部分,构成长尾效应。
而非常时期,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企业的非常责任。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在仓促之际,反让我们看见企业责任的群星闪耀时。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努力增加供给,无论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全力提升创新,都代表着企业的“兼济天下”。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明白,企业责任拾级而上,企业首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企业第一位的责任是创造利润和增加就业,通过自己的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进行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己创造财富,皆大欢喜。其次,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追求“兼济天下”,扶危济困,维护市场公正和社会公义于不坠,道济天下之溺。
这些年,诸如契约、创新、工匠、诚信、慈善等大词一直激荡在中国企业的上空,中国市场自身的商战故事以及此起彼伏的劣币和失德现象,让所有人对企业责任有话要讲。人们希望中国企业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现更好的操守和责任,激浊扬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氤氲出伟大的企业。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刷下,中国企业的责任轮廓渐明,有的地方坚如磐石,有的地方晦暗不明,有的地方羸弱不堪,尘埃尚未落定,企业家仍需努力。
另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环境还存在着种种不完善的地方,产权不够清晰,法治信仰不足,对长远利益畏葸不前,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追求利润和企业社会责任两者的背离,而不是统一。因此,企业责任的笃定和完善,并不是企业“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生态系统。
又到一年“3·15”。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一如既往监督市场的痼疾、侵权和套路,同时也更加鞭策企业形成良好的商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观。有价值观和责任观的企业,就像有主义的战士,它未见得一定成功,但一定是站在历史的方向。
如果不赚钱,企业朝不保夕,有如临渊羡鱼。如果只是赚钱,那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反者道之动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