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到来,令北方昆曲剧院此前计划的数十场演出受到了影响,但演出暂停,剧院的工作一直未停。一部部融合了传统昆曲与战“疫”元素的新作现已相继上线,同时剧院演职人员也在为疫情之后的演出而进行准备。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看来,对于演出行业而言,最大的挑战并非是现在,而是疫情结束后如何令各方快速恢复状态,因此剧院现阶段也在通过远程指导演员在家练功、并科学安排时间来推进今后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创新融合推新作
作为长江以北唯一的专业昆曲艺术表演团体,自春节以来,北方昆曲剧院原本计划在梅兰芳大剧院、天桥剧场、国图艺术中心等场馆为观众带来40余场演出,来满足昆曲爱好者的观演需求。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以上演出均已取消。为了弥补戏迷的遗憾,同时借助昆曲艺术的力量鼓舞战胜疫情的信心,北方昆曲剧院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实现演出。
短短数日,北方昆曲剧院安排创作并演唱的三首昆曲唱段《端正好·楚江吟》《丹心映日护人寰》《苍生大医》便亮相在观众面前,表达了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所有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与此同时,北方昆曲剧院的年轻创作者们还排练了话剧《2它0她2他0》。
杨凤一表示,昆曲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而在诸多作品中,演绎现代的作品较少,此次推出的多部作品也是剧院创作者的一次创新尝试,以《2它0她2他0》为例,该作品便是将话剧与锣鼓点、昆曲的身段等融合在一起,包含了诸多昆曲的元素。
在推出新作的同时,北方昆曲剧院还通过官方微信等平台推出了“文艺抗‘疫’,‘云’赏雅集”专题,并自2月10日起陆续更新昆曲中的经典传统剧目或新创排的精品剧目,让观众依托网络便能欣赏到昆曲演出。截至目前,包括传统昆剧《续琵琶》《白兔记·出猎》,经典剧目《牡丹亭·游园》,新创昆剧《赵氏孤儿》以及原创昆剧《李清照》,均已相继上线,获得不少昆曲爱好者的认可。
停演不停基本功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消失,演出行业何时才能恢复线下舞台表演也未能有明确的时间表,因此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员们均在家练习基本功,且在杨凤一看来,尽管现阶段演出行业面临着停演的损失,但更大的挑战并非是现在,而是疫情结束后,因此剧院也要提前做好准备。
“由于疫情持续一段时间,因此疫情结束后,假若要让剧院的演职员们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这需要在前期对演职员进行预警。同时,剧院每年需要完成200-300场的演出,且今年有2部大戏、若干部中戏和小戏计划登台,因此也要对今年后续的演出计划提前做好相应安排,并科学安排时间以实现更好的效果。”杨凤一如是说。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现阶段北方昆曲剧院每日均会通过多个网络渠道与演职员们进行沟通,包括微信、抖音、OA系统等,一切能够传递信息的平台均已上阵,一方面督促演员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保持好状态迎接今后的演出;另一方面便是为后续登台的作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如服化道等,使得疫情结束后剧目马上便可登台表演。
剧评人蒋颖认为,昆曲之所以能够传承数百年,与其具有特色的唱腔、身段密不可分,而这均需要持续地练习来获得扎实的基本功。在特殊时期,尽管演员们可在家练习,但状态与平日难免会有所不同,此时便是考验院团的时刻,如何在现阶段布置好演员们的练功,此后又该如何安排让演员们迅速恢复到此前的状态,均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功课。
多渠道吸引年轻观众
当下北方昆曲剧院进行的一系列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疫情期间的特殊调整,但实际上也是对昆曲能够实现进一步发展与传承而作出的努力。
杨凤一表示,昆曲由于受到剧种的限制,在创新方面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挑战。但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现在已经可以欣喜地看到,年轻观众正在逐步回归剧场,同时昆曲的观众也慢慢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令从业者受到鼓舞并充满希望。因此北方昆曲剧院会进一步通过继承与发展并进,推出多层次、多形式、多题材的作品来吸引观众。
公开资料显示,北方昆曲剧院近年来在剧目上不仅继承、 整理了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还创作、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以昆剧《清明上河图》为例,为了能够用昆曲这一传统戏曲样式诠释《清明上河图》的深刻寓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再现《清明上河图》的恢宏气象,北方昆曲剧院为该作品酝酿了四年之久。
昆曲爱好者梁义是一名“90后”戏迷,在他看来,近年来可以看到昆曲的元素出现在不少新事物的身上,如游戏《王者荣耀》推出的“游园惊梦”甄姬皮肤,便融合了昆曲的元素,当时令身边的不少朋友也欣赏到昆曲的魅力。
与新近事物的融合能够让昆曲获得更高的关注,而不可否认的是,昆曲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仍与演出质量密不可分。杨凤一表示,此次疫情也让青年演员能够静下心来,多学习剧目,掌握更好的技术来提升自己。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郑蕊
背景链接
昆曲“百戏之祖”的秘密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公开资料显示,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也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且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有着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并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他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此外,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而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剧场推荐
国家大剧院 广邀名家再现昆曲魅力
国家大剧院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2007-2019年,国家大剧院共组织了10480场商业演出,共开展各类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近1.3万场。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还在2007-2019年共制作剧目91部,其中原创剧目30部。而12年间,国家大剧院共计实现超过2200余万人次观众走进大剧院(含参观约591.1万人次)。
为了能够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国家大剧院近年来广泛邀约国际国内名家、名团、名作登上舞台,以国际化视野搭建艺术生产制作体系。而在戏曲方面,国家大剧院也不断布局,不仅曾相继策划并主办了“黄梅戏艺术周”“越剧艺术周”等兼具社会效益和市场收益的特色戏曲演出板块,还在2015年举办首届“昆曲艺术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呈现昆曲艺术魅力,并有国内7支昆剧院团齐聚“昆曲艺术周”,盛况空前,老中青三代昆曲名家展现古老昆曲的勃勃生机。
而在2019年,国家大剧院举办了第二届“昆曲艺术周”,以迤逦之声唱响水磨雅韵的意蕴悠长,在15天的时间里,三大昆曲名团轮番上演4台8场昆曲经典,用曼妙昆音将《红楼梦》《风雪夜归人》等文学著作重新演绎,挖掘古老昆曲里的人文内涵。
交通信息:可乘坐公交车1路、5路、52路、观光1线、观光2线、旅游公交1线、旅游公交2线至天安门西站下车,或乘坐地铁1号线至天安门西站下车。
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 经典剧目轮番上演
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原为中国评剧大剧院,建筑面积共达10544平方米,建筑风格则具有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鲜明特色,端正典雅,内外装修装饰精美豪华。数据显示,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拥有800个座位,二楼还有18个贵宾包厢,是国内唯一的地方剧剧院。
据悉,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主舞台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舞台、灯光、音响均由电脑控制台自动控制,并装有国内一流的6声道电影设备。该演出中心以现代化的设备、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为戏剧、歌舞、音乐、电影等各种舞台演艺、文化娱乐和社会活动提供最理想的功能环境。而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三楼排演场也已改装成一座拥有200个座位的小剧场,天井则改建成了花园式的茶座。此外,小剧场又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演出,以低票价、送出去、走进来为宗旨,在为社区居民和京郊农民服务的同时,将把小剧场打造成年轻演员的实践基地。
近年来,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先后承接近百个剧种300余个演出院团演出,并承办“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等多项国家级的戏曲展演活动。同时,多部经典昆曲演出登上了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舞台,如《牡丹亭》《狮吼记》《墙头马上》等,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绎。
交通信息:可乘坐公交车14路、40路、66路、70路、102路、106路至陶然桥北站下车,或乘坐公交车专18路至西罗园路下车。
隆福剧场 从影院变身的专业剧场
隆福剧场位于东城区隆福寺大街47号,始建于1954年,隶属东城区工会,毗邻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联书店、中国书店,是隆福寺街区标志性建筑之一。2011年9月,拥有近60年历史的东宫影剧院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造,大放映厅实现大变身,通过降低并扩大舞台,优化座椅布局,装配更专业的灯光舞美等演出设备,一个有500座席的全新剧场由此诞生。
在戏剧演出市场火爆的当下,以“戏剧东城、文化东城”为主旨的东城区戏剧氛围尤其浓厚。2018年3-5月,隆福剧场曾发起主办了2018首届隆福戏剧月,20多个演出剧目相继带来60多场次的演出,同时举办6场免费的戏剧工作坊、讲座和沙龙,进一步扩大了隆福剧场的影响力。而在2019年2-6月,戏剧东城·第二届隆福戏剧月正式举办,共有51个剧目入选,并带来演出154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次戏剧月活动中,均有昆曲登台亮相。在首届活动中,包括《琵琶记》、全男班昆曲《牡丹亭》便为观众带来多场演出,尤其是全男班昆曲《牡丹亭》,再现了明朝昆曲古法的样貌,剧中男女老少均由青年男性演员扮演,遵循着中国戏曲大写意的传神之美。而在第二届活动中,《西厢记》和《拜月亭》也相继上演,赢得不少观众的叫好。
交通信息:可乘坐公交车58路、101路、109路、112路、128路至美术馆东站下车,或乘坐地铁8号线至中国美术馆站下车。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