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蓝朝晖)3月9日,北京市体育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体育健身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北京仍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阶段,依据市委市政府和体育行业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体育健身场所继续执行停业措施。
按照《通知》要求,利用地下空间等密闭场所开设的体育健身场所(通风条件较差);各类游泳场馆;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其他健身场所;按照属地疫情防控要求需停业的体育健身场所,将继续执行停业措施。
《通知》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各类健身活动需坚持不聚集、不接触的原则。活动组织方面,公共体育健身场馆不得举办人员密集型的群众体育活动和赛事活动;各类室外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单位要严格落实测体温、戴口罩、定期消毒和控制人数等有关防控措施;各类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暂停举办各类聚集性健身活动,包括各类体育培训、健身辅导、团体操课等。
根据《2018-2019健身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健身俱乐部数量约为1300-1400家左右,与此同时,北京私教健身工作室数量约为3121家。健身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场所、专项休闲运动俱乐部、有氧运动健身中心和综合健康恢复中心等。
按照疫情防控规定,公共体育场所暂停举办人员密集型的群众体育活动和赛事活动;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暂停组织各类聚集性健身活动,包括各类体育培训、健身辅导、团体操课等活动,这也意味着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的线下门店将无法正常开业。
对此, 在健身方式选择方面,北京市体育局建议,应以个人运动为主,不宜选择如足球、篮球、跆拳道等有身体接触的对抗类运动项目。各企业在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应积极研究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充分依托线上平台,丰富产品供给,培育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为拓展市场做足功课;应积极加强疫情后的体育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研判,挖掘体育本身在疫情抗击中的积极作用,科学筹划布局,推动疫情后体育健身消费的快速增长。
此外,北京市体育局要求市区两级体育部门加大体育健身场所疫情防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对北京市疫情防控有关制度措施,以及《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安全相关法律等内容加大宣传力度,督促体育健身场所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同时,引导广大市民加强健身过程中的自我保护与防控,选择安全的健身场所和健身内容,选择居家健身和线上健身项目,从根本上减少聚集健身存在的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健身场所开业尚无恢复营业的时间表,但随着居家健身的普及,各健身行业已开始了线上“自救。为满足于线下健身的人群需求,在线上寻求突破,目前很多健身行业从业者的营业数据已开始由负转正,生存状况出现好转的迹象。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