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AI抗疫和IPO初始申请“失效”,主攻计算机视觉领域的AI企业旷视科技近日吸引了诸多关注。事实上,“失效”并不等于“失败”,此前新东方在线、中手游、鲁大师等企业也曾遭遇上市申请“失效”的问题,最后均成功上市。旷视科技在官方回应中也表示乐观: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中,正在更新材料。
在抗击疫情中,旷视科技近研发的产品成果AI测温明骥解决方案受到了业内的关注,该方案目前在北京市海淀政务大厅和牡丹园地铁站等多个公共服务区域上线应用,累计为近十万人提供高效测温服务。旷视这款AI+红外的测温系统通过非接触的测温,不仅测得准(误差小于±0.3℃),还测得快,只要经过系统的感应范围,便立刻通报体温数据,能有效避免人群排队测温造成的聚集,同时减轻一线工作人员的压力。
与此同时业内又传来旷视的新动向。为激发更多人开发者参与AI生态建设,旷视将于3月25日发布底层算法平台Brain++的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
也许上述三个消息看似并无直接联系,但却从侧面反映出,旷视科技这类AI企业已经离终端用户越来越近,疫情催生的新技术将成为AI企业未来的增长点,更多的人在生活场景中享受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从AI企业角度来看,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IPO让公司运营更加规范,从而正向刺激技术和业务创新,另一方面则用开放合作的心态释放AI的生产力,让人人都能用AI创造。
正常推进上市进程
冲击AI第一股
于2019年8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旷视科技近日遇到了“小插曲”,根据港交所官网信息,旷视科技申请状态为“失效”。根据规定,拟发行人需要更新申请资料后重新提交,更新内容一般包括财务数据及其他需要披露的信息。这意味着,旷视科技需要向港交所提供的申请资料里面必须包括截止2019年年底的财务数据。对此,旷视科技回应: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中,正在更新材料。
实际上,企业上市过程中被港交所要求补充材料,属于正常情况,很多企业都曾经历过额外问询的情况,企业只是需要在回答这些额外问询之后,才能获得正式许可继续股票销售。新东方在线、中手游、鲁大师,都曾向港交所重新递交过上市材料,也均成功上市。业内人士分析,旷视科技此次尚未完成材料更新大概率是因为疫情等客观原因。据了解,包括58到家、达达等科技企业也都可能延后上市进程,未来这些企业只需要调整自身节奏,继续推进上市即可。
实际上,旷视科技是CV(计算机视觉)领域首家申请上市的AI公司,与云从科技、商汤科技、依图科技合称“CV四小龙”。如果旷视科技上市成功,旷视科技将成为国内AI第一股。
根据招股书,旷视科技收入由2016年的6780万元增至2017年的3.13亿元,再增至2018年的14.27亿元,2016年至2018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58 .8%。截至2018年及2019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旷视科技实现盈利,经调整净经调整净利润达到3270万元。而在2018年,国内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AI抗疫精准提效
智能测温成业务新增长点
根据旷视科技的业务发展节奏,最先进入的是个人物联网领域,以智能手机为例,旷视科技可提供计算摄影解决方案、设备解锁解决方案、Face ID等。
不过最近让旷视科技成为网红的,是疫情防控解决方案“AI测温系统”。
早在新冠肺炎大范围扩散之前,旷视科技即由CEO印奇亲自挂帅,响应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以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的号召,调集百余人团队,紧急开发AI测温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大规模人群测温的精度和速度。
旷视科技提出了“AI测体温(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解决方案,研发出“旷视-明骥”疑似发热人员智能筛查比对系统,并率先在北京市海淀政务大厅和牡丹园地铁站展开试点应用。
据统计,旷视科技AI测温方案精度偏差小于±0.3℃,与手持式测温仪精度基本相当;测温距离可支持大于3 米的非接触远距测温,业内领先;单台相机智能测温筛查达到1秒15人,“浪涌式”大人流下抓拍测温无一遗漏。
接下来,旷视科技将在口罩遮挡测温基础上对体温检测设备进行优化升级,并积极研发具备体温检测功能的通行系统,实现在特定区域的主动精准防护,可在现有摄像硬件基础上,添加红外传感设备和AI组建,快速部署交付;未来将集成软硬件一体化设备,实现低成本、快捷部署。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疫情属于特别情况,但敲响了全球在公共场所防控传染性疾病的警钟,未来AI防疫解决方案或许将成为旷视科技的业务增长点。
深度学习框架开源倒计时
激发AI底层生态活力
不仅针对线下场景持续技术升级,旷视科技还希望通过开源、开放的形式,帮助开发者提高算法生产效率、降低入局门槛,帮助更多传统产业智能化。
2014年,旷视从 0 到 1 地开发了自己的深度学习框架 MegEngine,并将这套算法框架在公司内部推广使用,这甚至比久负盛名的 TensorFlow 还要早半年。5 年多以来,这套深度学习框架已在旷视内部实现全员使用。
同时,旷视在框架的基础之上,还提出了“三位一体”概念,将数据和算力平台融合,构建了集“算法、数据和算力”于一体的 AI 生产力套件 Brain++。2019年,科技部宣布依托旷视Brain++建设「图像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同年10月,旷视Brain++入选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据透露,旷视科技将于3月25日开源Brain++核心的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以逐步将 Brain++ 的生产力赋能给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大开发者。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学习框架包括国外的TensorFlow、Pytorch、Caffe等,国内百度的PaddlePaddle也已实现开源。相比现有的框架,MegEngine有何独特之处?据旷视内部研究人员的应用体验,旷视的框架支持动态静态混合方案,具备训练推理一体化、速度快,占用内存少、计算和存储资源完全池化等优势。
在Brain++及MegEngine的支持下,旷视科技累计斩获27项全球AI竞赛冠军,并开发出大量部署于云端、移动端、边缘端全计算平台的先进深度神经网络,为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垂直场景赋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在技术和业务上的持续深耕,旷视科技愈发意识到发展AI底层生态比AI应用研究更重要。从2019年开始,旷视科技就计划着将Brain++的核心深度学习框架开源,将深度学习和算法开发能力赋能给高校师生、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以降低算法研发门槛,希望AI成为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图片由旷视科技提供)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