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要闻中心 > 政经频道

战疫 绸缪稳增长| 机器人战“疫” 碧桂园传递了什么?

作者:王寅浩 网编:陶凤 2020-03-03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房企们迅速行动起来,源源不断的“爱心”汇聚武汉,体现了企业的责任和担当。而在众多的爱心捐赠中,碧桂园的煲仔饭机器人格外引人关注,受关注不只是因为它给疫区医护人员带来了科技“温暖”,更多是外界对于这家地产企业的重新认识。从最初的被质疑,到如今的疫情参团,碧桂园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大厨”亮相武汉,给外界传递了什么?

机器人上“前线”

“每15分钟出品36份煲仔饭,24小时全天候运作,医护人员只需免费下单就有口热乎饭吃。”在众多驰援武汉的爱心捐赠中,碧桂园的煲仔饭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黑科技”的亮相往往自带流量,全天候的热乎饭供应,也给疫区医护人员带来了科技“温暖”。

谈及煲仔饭机器人为何上“前线”,碧桂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武汉需要什么,我们就带去什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许多餐饮企业被迫暂停营业,碧桂园从武汉汉南区红十字会了解到,当前湖北省国资学院隔离点缺乏餐饮供应,配餐需求急迫。

了解情况后,碧桂园立即下发煲仔饭机器人上“前线”的指令,旗下千玺集团当天便组建了专项突击队连夜开工,在不到24小时之内,将原本停放于碧桂园总部大楼门口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设备进行拆卸和打包。

图片1

(煲仔饭机器人设备)

临危受命,过程却并不容易。据突击队负责人王伟回忆,受疫情影响,不少物流和供应商都暂未开工,食材用料的准备颇为棘手。接到命令后,员工们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终于在2月13日上午10点将所需要的全部食材成功调拨到位,这些食材可做7000份煲仔饭。

除此之外,此次驰援最大的难题还是在于运输过程。王伟感慨道,“在全民防疫的特殊时期,找一台可以运送机器人的货车很困难,找一台愿意去武汉疫区的货车就更难了。”碧桂园几乎动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资源,联系了近百余家物流公司,终在12日下午联系到了一辆愿意前往武汉的大货车。

16个小时后,也就是2月14日中午12时许,机器人设备顺利抵达武汉。“经过代少立和队员们的不懈努力,一直到晚上12点半左右才安装完毕。”王伟称,为了确保煲仔饭机器人顺利运作,千玺集团共派出了4名工程师和2名店长,代少立就是随行店长之一。

经过15号一天的调试,2月16日,碧桂园援助武汉的煲仔饭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

“非常时期非常对待,煲仔饭机器人更多是避免“人与人”的接触,可实现自动无缝衔接烹饪,整个烹饪过程与人工隔离,汤碗和餐具均使用一次性包材,设备也由工程师定期进行消毒清洁。就餐人员只需要现场自助扫码取餐,不需要与其他人接触,最大程度的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统筹协调这项工作的碧桂园集团负责人直言。

图片2

(武汉医护人员等待煲仔饭机器人出餐)

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科技力量的现身可谓“雪中送炭”。据了解,继向武汉市汉南区集中隔离点捐赠煲仔饭机器人后,2月28日,碧桂园集团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赠的第二批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装车启程,抵达湖北鄂州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鄂州市第三医院后,将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24小时煲仔饭配餐服务。

“泥瓦匠”的蜕变

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房企更像是“泥瓦匠”,因此当碧桂园提出机器人战略时,外界质疑声音颇多。与驰援武汉一样,碧桂园提出机器人战略的初衷也很简单,“盖房子需要人工,而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

解读来看,使用机器人是应对未来劳动力价格上涨、人口红利衰退的必要手段,“危、繁、脏、重”等特点,使传统建筑业对年轻一代逐渐丧失了吸引力,所以无论是考虑成本、效率还是安全性,碧桂园机器人战略的“诞生”都有迹可循。

在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看来,“我们应该是一个高科技的企业,未来是科技创新引领行业的时代。”进军机器人领域是碧桂园布局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希望机器人能成为其未来强大竞争力的来源,也能给其他各项业务的应用带来质的提升。

对于这个“质”的提升,杨国强曾在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中阐述,“如果一栋30层楼的建设,70%的工人用建筑机器人替代,留30%的建筑熟练工,培养20%的操作建筑机器人的新型建筑工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和质量问题,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节约大量成本,让‘中国建造’更有科技含量。”

2018年7月,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智林”)作为碧桂园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以机器人本体及其核心零部件、相关的机器人核心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人系统的研发、智造、运营为业务内容。

2018年9月,佛山市顺德区政府与博智林签约,双方共同打造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预计2023年建成。当时,杨国强对外宣称,碧桂园计划五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入至少800亿元,并计划引进一万名全球顶级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高地。

2019年5月,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作为碧桂园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成立,是一个以智能科技为核心驱动,致力于将更先进的科技、文化主张运用于多元化餐饮服务的创新型综合性高科技企业。

图片3

(Foodom机器人中餐厅全景)

就在今年1月,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宣布: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在广州正式开业。“开业后一直到疫情管控前,客流持续呈现爆满情况,高峰期排号就餐最长耗时达到2个多小时、排号到60多位。”Foodom机器人中餐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应政府管控要求,疫情期间餐厅并未营业,但从前期的反馈来看,Foodom机器人中餐厅受到市民热捧。

从零开始的机器人帝国

地产、机器人、现代农业,看似没多大关系的三个产业却紧密捆绑在碧桂园这艘“巨轮”上。

“战略方向选择的背后,透露着碧桂园多元布局、协同发展的战略逻辑。”碧桂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其布局显然是贴近主业、服务主业的——比如建筑机器人可以完成重复、繁重、危险的工作,进一步保障安全和质量;巡检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则可以提升物业服务。目前碧桂园有2000多个项目,服务超400万业主,在建筑、物业方面无疑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现实需求。

随着AI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碧桂园也正在抓紧布局相关产业,即便是机器人这种“慢工出细活”的领域,也想以最大程度实现“快”的目标。记者了解到,博智林成立至今,已引进众多业内技术领军人物及国内外顶级高校人才,共成立8大研究院和2大事业部,组建超过三千人的研发人才团队,其中博士、硕士占比超过30%。

图片4

(博智林机器人总部大楼)

此外,博智林也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跨界合作,构建产学研基地。其相继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20余所全球著名高校达成战略合作,以研发、孵化的平台构建机器人谷开放共享的产业基础设施体系,广泛开展技术交流。

正是有了如此之多的推动力量,碧桂园才能在不到两年时间就有产品问世,快节奏的步伐,也体现了其打造机器人帝国的“野心”。杨国强曾不止一次的强调,“机器人正在积蓄澎湃的力量,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想象。”

目前机器人产业也被认定为最有成长空间的产业。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机器人换人”大潮下,中国已连续两年坐上世界机器人最大消费国的宝座。201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超过310亿美元,预计2019年将近400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超500亿美元。

从零开始的机器人帝国,已经迈出重要一步。正如创办博智林时,杨国强曾说的那样,“我们有没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碧桂园的一系列动作,正在给出答案。

北京商报记者 董亮 王寅浩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