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岩/摄
疫情期间,商业企业的用工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一方面是餐饮等企业停业造成的人员溢出,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加造成的商超外卖行业人员紧张。正在此时,一个创新性的“共享员工”模式被提出,并在一些餐饮企业和零售企业身上先行先试。
那么,共享员工模式究竟有多大的适用范围,不同行业对此模式有何疑惑,成本和风险该如何防控,该模式将在“特殊时期”发挥多大的作用?2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对共享员工一事进行了深入调查,多路走访了餐饮、超市、物流、电商等不同业态企业,了解企业目前的用工情况,以及在不同企业眼中对共享员工的看法。
创新者说:三方共赢
共享员工模式发轫于2月3日。当日,新零售企业盒马宣布联合知名餐饮企业北京心正意诚餐饮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云海肴、新世纪青年饮食有限公司(青年餐厅),合作解决现阶段餐饮行业待岗人员的收入问题,缓解餐饮企业成本压力,和商超生活消费行业人力不足的挑战。
4日,记者了解到,当下57度湘、茶颜悦色、蜀大侠、望湘园等餐饮企业也开始向超市输送临时员工,而超市则有近万的人力缺口待补充。仅盒马全国范围内的200家门店,人力缺口就可达到6000人。“开工难”的餐企急需为留守员工觅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并以此减轻自身的支出压力;“用工难”的商超、物流等企业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手。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员工的方式可解近渴,但也有章法有度,工资结算、应聘准则、安全培训以及业务能力均需要有更为详细的应对策略。
云南云海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人力发展中心总监徐陈晨称,事情缘起于2月1日,当日由北京市商务局生活服务业处和北京烹饪协会牵头,云海肴与盒马在协调员工方面迅速达成共识,2月2日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此举正在解决餐饮企业的人员待岗问题,也缓解盒马人力不足的挑战。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盒马全国经营管理总经理胡秋根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人力短缺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每个门店均有较大的缺口。“春节期间,近7成盒马员工按计划留下来正常工作,但还是难以应对疫情期间的激增需求。根据日常的需求弹性,7成员工可以应对30%以内的需求增量;然而,当客流增幅超过50%时,就会出现用工缺口。”胡秋根解释称。
胡秋根透露,正常工作期间,盒马每个门店的员工数在100人以上。北京商报记者粗略计算,盒马全国范围内200家门店(不含盒马mini、F2、小站、盒马里),春节期间留守员工约1.4万人,人力缺口约6000人。胡秋根解释称,每个门店人力短缺的情况不尽相同,具体数量具体根据消费需求而定,且部分员工一直加班在岗。
据了解,餐饮企业会向盒马推荐适合上班的员工,盒马会再度核实员工具体情况。具体来讲,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持有健康证并在14天内没有发热等症状的员工才能上岗。胡秋根介绍称,从餐饮企业临时“借调”的员工主要从事一些上手快、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的工作,例如前场排面的摆架、整理、补货,以及后场的仓库整理、打包分拣等。一些情况复杂、要求更高的岗位暂时不会安排临时员工上岗。
基于上述考拉净,餐企员工多负责盒马店内的工作,并不会承担配送服务。举例来讲,盒马配送员的岗位比较特殊,既需要熟悉周边3公里和每栋楼的环境,还需懂得上门接触用户时的防疫方式,因此招聘要求高于门店店员。胡秋根坦言:“由于快递运力不足,盒马开始尝试集中配送的方式,提高每一次带出去的单量。”据悉,盒马北京店全天运力仅能支持上午的配送。
与此同时,临时补充的员工能否适应盒马的工作安排,也是行业关注的问题之一。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盒马也会聘请短期员工,管理层对其培训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快速安排相应人员进入岗位。此外,餐饮企业员工也接受过相应餐饮服务培训,以及疫情防护的培训,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盒马培训成本。
胡秋根表示,临时支援盒马的员工收入结构与盒马员工一致,为基本工资加记件数量,按月结算。盒马负责与合作企业结算工资,然后合作企业再给员工发放工资。“盒马‘借调’餐企员工尚为临时的解决方案,如以后的春节期间同样出现了缺少员工的情况,会考虑相同的方式。”
目前,不少餐饮企业陆续与盒马在共享员工一事上达成合作。胡秋根透露,接下来将有来自57度湘、茶颜悦色、蜀大侠、望湘园等500多名餐企员工到盒马“上班”。 截至2月4日中午,包括西贝、奈雪、探鱼在内的30多家餐饮企业正在与盒马沟通合作。
餐饮经营者说:输出存在顾虑
盒马与餐饮企业的合作开启了特殊时期企业之间共享员工的新尝试,北京商报记者也就此联系到多家连锁餐饮企业,在餐饮企业看来,特殊时期共享员工的方式确实对于缓解企业压力直接有效,但不少餐饮业负责人也表达了对共享员工的担忧。
闫岩/摄
比格比萨创始人赵志强表示,“共享员工”的方式能够为双方企企业解决各自的人员问题,员工也能在此期间保证收入,这是三方共赢的事情。不过,在人员安全问题上需要有详细的策略研究。外派的员工在此期间的人身安全问题以及感染的风险等方面都需要详细规划,双方应达成共识,保证用工安全。
另据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安全、员工福利以及疫情过去后的员工召回问题是该企业目前的主要顾虑。“因为多数餐饮企业是负责员工一日三餐以及住宿的,如果员工外出工作就会提高被感染的风险,这也企业最大的顾虑所在。另外,如果疫情得到控制,餐饮企业需要开工,但员工不能及时到位,这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影响,因此企业也在评估共享员工的可行性,同时也在征求员工的意见。”
当问及临时加入盒马的餐饮员工,在支援结束后如想要留在盒马上班,企业当如何解决时,胡秋根给出的答案为:由派遣员工的企业决定。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餐饮企业都在通过力推外卖的方式消耗库存、保持运转,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力。同时,也有不少餐饮企业在此期间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餐厅的卫生、安全工作,并随时做好开工的准备。因此多数员工也并不是完全赋闲,所以暂时不考虑共享员工。
奈雪的茶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除了武汉及部分疫情较严重区域的门店暂停营业,其他部分区域的门店已经在政府和物业的批准下,陆续开始营业。在员工空缺和闲置方面相对并没有十分紧张,是否需要“共享员工”会进一步研究。因疫情影响在家休息的员工,公司要求员工都尽量留在家里,减少外出做好个人防护。所有员工的工资,都会依照国家规定正常发放。
零售用工者说:按小时计酬
与输出人员后,担心难“召回”的餐饮企业相比,急需员工的零售用工企业则对“共享员工”有更迫切的渴望和好奇心。北京商报记者从多家零售企业了解到,目前,由于春节外地务工人员返乡,本身就是例行的“用工慌”,加之疫情期间回京员工也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隔离期,面对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各大零售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人紧缺现象,在岗员工很多都满负荷连轴转奋战在一线。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2月4日,超市发就公开发布了“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超市发‘上班’“的宣传海报,超市发提供给在京页工工作机会,参与打包、分拣、上架等工作,所有员工经过面试、培训、体检、确认劳动合同后可上岗。上岗后从事超市商品分拣、理货、收银、果菜打包等业务服务。
全家中国区人力资源负责人陈俊卿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全家便利店全国门店用工人员缺口大概在500人左右,其中北京地区门店在30人左右。全家在积极对接有闲置人员的餐企,尽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所需,全心全意为顾客提供安全放心的服务。
“由于便利店业态可能需要操作多种基材和设备,所以在用工标准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高中以上学历;年龄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同时需具备健康证。”陈俊卿表示,对于符合要求的共享员工将进行一个短期的上岗培训。
事实上,对于共享用工,用工企业最关注的问题还是如何签订用工合同以及薪资待遇。陈俊卿认为,在特殊时期,还是倾向于相对于灵活的小时工的方式来合作。“因为现阶段是共享用工,所以劳动关系应该还在原单位,所以我建议是可以走小时工的方式,用工时制来进行薪资结算。”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超市发招聘信息中就强调了“小时计算”。费用结算参照超市发小时工标准,并按月结算。此外,超市发规定了“临时”上岗的时间并考虑到合作企业复工时召回员工的问题。具体来讲,在超市发工作的最短周期不低于7天,越长越好,同时超市发可根据合作企业复工时间,积极配合相关人员的返岗安排,合作企业需提前3天告知超市发。
尽管在特殊时期,共享用工的方式能够缓解餐企和零售企业在人员方面的压力,但其中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在陈俊卿看来,同业态之间的用工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而跨业态用工的话还是存在一定差异。
陈俊卿解释称:“一方面是如何安排餐饮员工的食宿问题。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员工食宿一般是标配。对于全家来讲,现阶段临时为共享员工配备宿舍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餐企一个固定的住宿点到全家分布在全市各地门店的移动距离是需要考量的问题。另一方面,便利店工作属于复合型工作,同一名员工需要具备收银、操作设备、清洁、上货补货订货等复合工作。输入的员工是否能够适应此工作性质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考核。“
“此外,随着即将迎来的疫情拐点,餐饮和零售企业也将全面复工,共享员工势必将回到原单位,届时,如何来控制好人力的衔接也非常关键。”陈俊卿进一步强调。
而对一些在内部已经形成多业态经营的企业而言,共享用工模式就显得比较容易和常见。北京苏宁易购方面对北京商报记者透露,跨界共享员工对苏宁来讲,并不新鲜。从苏宁成立之初到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的员工协同机制和工作机制。特定时期内,通过不同产业、不同体系、部门间员工的短期调配,成立临时项目组实现效率与效益的双提升。
苏宁方面举例说,从1月10日至今,北京苏宁从门店、职能体系调配近2000人次对家乐福等进行多岗位支援,缓解其春节前后商超旺盛需求的工作压力,共同保障北京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的配送。春节期间支援家乐福门店分拣外卖工作的苏宁员工平均每天达100人次左右。
物流外卖者说:行业间已实现共享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共享员工的形式实际上早已融入在行业中,这是由企业的用工模式决定的。以同城配送为例,由于众包的特殊性,配送人员多与第三方人力公司签约。收入管理平台薪起程营销副总裁葛世明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物流领域,以借调为主的共享用工形式较为常见。他表示:“这部分员工合同签约主体通常为第三方人力公司,然后由第三方公司派遣至各个用工单位,若该员工在某个单位无法赚到满意收入时,自然会选择其他的单位继续工作,这部分人通常都是兼职的。”
在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看来,物流行业做共享员工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仅限于同行业之间。他表示,于物流行业而言,同行业间的员工共享形式早已实现,而跨界间的共享风险系数较高。以快递企业为例,这种跨界共享员工的方式就难以实现。
现阶段,国内多数主流快递企业以加盟制为主,各网点间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企业间的员工共享不易实现。一加盟制快递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快递领域,跨界员工共享有一定需求,但真正实现难度很大。以外卖为例,若快递小哥去跨界去送外卖,受到行业间工资差异影响,很有可能出现员工无法正常回岗的情况。反正,其他行业若来送快递,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才能正常上岗,过程较为繁琐。”
实际上,一位快递业内人士透露,现阶段,快递企业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打通员工共享的瓶颈。“快递企业间的员工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可以互相帮助,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在电商平台上选择了一家快递公司,帮忙送货的确是另一家快递公司的缘故。”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流通企业尚未遇到员工短缺的困难,对共享员工模式持谨慎客观态度。如酒便利副董事长沈丽波就表示,门店即将恢复营业,并不存在人员闲置以及空缺的问题;如果需要共享员工,酒便利还是拥抱这样的新模式。
沈丽波对创新行为表示认可时也有担忧:如果酒便利输出员工给其他企业,则会面临着开业后员工无法正常回岗的窘境;如果是输入到酒便利的员工,还需要重新评估,“外来员工”则会面临是否专业,是否能够实现工作饱和的问题。
1919酒类直供表示,在适宜的企业之间共享员工,是一种新的尝试。1919一向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商业活动,也在密切关注尝试效果。但从1919自身的情况看,酒类销售需要专业知识,从线上接单到线下送单是个完整一体化流程,对共享员工模式将继续观察。
北京商报记者 闫岩 赵述评 郭诗卉 郭缤璐 赵驰 陈韵哲 王莹莹 冯若男
==================================================
链接
专家观点
北商研究院特约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
共享员工模式不仅是一种应急措施,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未来的工作模式、工作体制都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将有机会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最有时间、最能做的事情上,而并不一定要捆绑在某一个企业中,这将会是未来工作的一种模式。”
他进一步指出,这种模式距离普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政府层面来看,这种变化将对现有的劳动合同、劳动用工制度带来一种新的变革。未来将在劳动合同、劳动用工制度以及法律上是需要再进一步研究的。“比如,现在的劳动制度都是跟一个单位签合同的,那么对于这种灵活的方式,具体由谁来负责员工的劳保。”赖阳说。
此外,赖阳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对接平台,让双方企业能够及时了了解到相关信息。就目前而言,共享用工方式依靠一些零星的、不成规模体系的对接方式来运作,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很难做到准确均衡的去协调安排。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洪涛:
共享员工是当前解决劳动用工问题的一种较好的办法 ,即采用了“共享经济”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用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用工不经济的问题。春节过后许多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因此,这一模式创新值得推广和借鉴,
但这种模式必然会出现谁承担员工的“三险一金”的问题,共同承担?还是根据用工的时间段来承担?还是共同分担?需要积极用工,同时避免相互纠纷出现。
如果从短期来说是一种员工过渡,或者借用,但是从长期来看,是一种共享机制的作用,对于企业长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需要明确的。
双方企业应明确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等,不留“后遗症”,同时也希望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如最近,许多提出的减少或缓交“三险一金”的负担,从而帮助企业度过这一时期的经济难关。
探索共享用工的机制,形成一个新的合作关系,探索一种新的用工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需要将此机制化。因为,未来的竞争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竞争,也不是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是一种共享经济的合作链的竞争,因此,未来“四链融合”发展是一个趋势,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区块链“四链融合”是一个发展趋势,共享用工应是其中的一个创新模式,并将其“生态链”“生态圈”理念贯穿于可持续发展始终。
洪涛表示,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盒马特定时期用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两个公司员工临时“闲置”的问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