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开课继续刷屏,张小龙承认微信过去的两大失误,其中一个就是短内容创作生态的不完善,并预告“新版本即将上线,微信将发力短内容”。
微信足够大,每个新功能都会引发热议,也搅动行业竞争,但像这次主动强调某个新业务,并不多见。
那么,张小龙口中的“短内容”会是什么呢?
本栏认为,可以试着从两个维度+两种风格来探讨微信在“短内容”缺什么,那它就需要发力什么。
其一,短内容承载什么?无外乎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在这个维度,微信其实什么都不缺,只不过比重略有不同。
微信生于移动互联网,一开始主打音频通讯,这是移动互联网早期新型IM的卖点。但音频毕竟存在较大的信息流失程度。
随着微信生态不断扩容,及至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平台等三大功能上线,微信的内容属性,以社交为纽带,图文占据主导地位,音频不是很重要。
尤其是公众平台的“媒介”特质,让图文大行其道,占据了微信内容承载的最大篇幅。
如今,视频被看作未来趋势,但微信并不缺乏,在聊天(包含群聊)、朋友圈、公众平台,微信都给予视频入口,甚至上线了“视频动态”这样一个独立功能。
因此,从承载力上看,微信短内容什么都不缺,那问题就出在了其二上。
其二,短内容如何承载?
前文提到,聊天、朋友圈、公众平台,要么为了音频、图文而生,要么让图文唱了主角,除了上线最晚的“视频动态”,在功能设计和用户习惯上,音频和视频确实是微信的短板。
虽然起家于音频通话,但音频算不得主流内容产品,只在特定场景下拥有市场,微信自然也不会为此在功能设计上大费周章。
毫无疑问,视频就成了微信最大的短内容短板,尤其是用户习惯的比重层面,短视频是微信之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抖音、快手愈加火爆,也就让微信显得愈加失落。
这种失落的挽回并不容易,作为一款私密社交为主的生态产品,不允许微信大张旗鼓地走抖音模式,将用户的私密社交圈直接导向公众社交圈。这样不仅让微信的产品变得“很重”,还影响了微信在工作、学习等领域的严肃属性。
但困难不代表没有机会,在微信的重要功能中,公众平台是将私密和公开巧妙平衡的产品:作为用户,私密订阅,也可以与好友分享交流;作为创作者,拥有了一对多的公众传播语境。
正如张小龙自己所言,短内容是否也可以借助公众平台这样的产品模式,让每个人输出自己的声音,而不至于苛求长图文那样的创作门槛,也不担心朋友圈、群聊这类私密社交信息外泄。
倘若如此,这是微信从私密走向开放的又一次探索,这次探索不只是商家、创作者,而是关乎每一个微信用户,其中的平衡之道很难,但不得不为之。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