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了解到,从今天起,《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正式发布,并向社会展开为期30天的公示。同时,在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分别设置32个“微展厅”,作为宣传展示窗口,听取意见建议。
如何保障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如何创建一流的人居环境?如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规划草案一一予以明确。
细分183个街区
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规划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发展目标——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
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严格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进行了细化落实,提出建设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规模与结构——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总量
规划提出调整优化用地结构:适度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重,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2%。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4%提高到38.9%。
严格控制建设总量: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创造一流人居环境。严格控制建设总量,形成适宜的建设密度。科学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利用。
空间布局——强化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中轴线及长安街。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
“一城”指北京老城。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一环”指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
城市形象——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
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加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格局,烘托两轴统领、四廓定界、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整体空间秩序。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公共空间和建筑形态精细引导,形成凸显传统风貌基调的眺望景观、城市色彩与第五立面,绘就千年古都菁华、东方人居画卷。
划定三类特色风貌分区:划定古都风貌保护区、古都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貌控制区三类分区,对建筑风貌与公共空间进行差异化管控与引导,彰显首都风范、展现古都风韵。
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实施最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凸显老城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展现舒朗壮美的空间秩序。
强化特色风貌街巷塑造:加强街巷环境治理,形成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和功能特点的特色风貌街巷。重点加强对街巷内各类环境要素的整体性、精细化、差异化管控,营造风貌特色突出、功能类型多样、空间形态丰富的特色街巷,描绘鲜活的生活图景。
推动公共空间精细化与艺术化塑造: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尺度亲切、实用有趣、开放多元的公共空间,形成一批与古都风貌相协调、与公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活动场所,构建散发古风古韵、融入现代生活的公共空间体系。
老城整体保护——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要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坚持“保”字当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通过公共空间建设、城市风貌管控,推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彰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强化老城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强化中轴线和长安街的空间统领作用,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全面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依托城址遗存、棋盘路网、历史水系、九坛八庙保护,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
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记。持续丰富和拓展保护对象,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健全遗产登录的常态化机制。分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分批公布历史建筑、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及历史名园保护名录,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及大树保护信息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留住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老剧目,留住京味儿。
生动讲述老北京故事。鼓励历史文化遗产开放与合理适度利用。采用传统工艺高标准修缮,传承传统营造工艺。展示老城特色文化空间。以西单北大街一线、平安大街、东单北大街一线、两广路为核心骨架,串联老城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形成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间。推动文化探访路体系建设,分区域形成主题鲜明的10条精品探访线路。营造特色景观视廊,围绕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主题,保护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等地标建筑之间的36条景观视廊。
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以人民为中心
聚力民生“七有”“五性”,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落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体系、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智慧精细的城市管理,成为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街区保护更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机制。依托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进一步划分183个街区,每个街区面积大约0.4至1平方公里,大约涉及2至4个社区。以街区为单位,形成可直接指导实施落地的年度实施计划、项目库等,以科学合理配置土地及空间资源。
为了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规划设定了这些小目标:
1.文化传承
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进一步加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提升开放比例
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占规划区域面积比例26%以上,占老城比例34%以上
2.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
公交车站3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100%
地铁车站8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到达到95%以上
平均通勤时间减少至45分钟以内
3.可靠市政
推进老旧隐患管道更新改造
多种措施改善排水系统
河湖水质达标率达到99%以上
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
4.公共服务
多种途径推动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
基础医疗卫生机构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公共文化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
生活性服务业便利规范
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增长25%以上
5.安全智慧
完善应急决策和集中指挥机制,做到秒级响应、分钟处理
大数据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应急管理中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专家解读
问:您认为此次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政治站位非常高,全面体现了党中央对北京规划的要求,尤其是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最新文件精神是相符合的。
具体来看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三点:
第一,功能定位准确。这一次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这三个功能的核心承载区。
第二,目标非常清晰。目标实际上抓住了主要矛盾。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创造优良的政务环境,这是首要的。首都的规划核心要突出政治中心。其次,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所以人居环境的建设也是这次规划非常强调突出的。再次,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独特的地方,她同时又是一座古都,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怎么彰显出它的文化底蕴和魅力,把这三者统一起来,所以我觉得目标非常清晰。
第三,对策非常得当。针对这个目标提出来的,比如说减量、减负、疏非(疏解非首都功能)、提质、铸魂,这些既对接现在的问题,又瞄准未来的目标。
李晓江(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这次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划,除了政务功能、历史文化保护以外,特别强调民生工程和民生的改善。规划当中,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养老、辅幼等等这些设施,包括文化、体育设施将进一步加强。
这次规划有一个特点,它的所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环境、包括功能的调整,不止是在一个92.5平方公里,或者62.5平方公里这样一个范围进行布局,而是将整个东、西城区32个街道进一步细分成183个街区。这样每个街区平均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就是所说的生活街区的概念,它把所有的安排、所有的管控要求,包括首都功能的要求落实到街区。这样做特别好,让我们老百姓感受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调整、环境改善、文化保护的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能够落实到老百姓生活的周边环境当中,让老百姓有切实的获得感。
邱跃(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首先是编制的体例上,它的名称叫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但是它又跟一般的控规不一样,它含着一些分区的内容和总体的要求,形象地说它比控规高,比分区细。
总体的规划思路,一般叫“四定”。第一,定位,就是战略定位;第二,定向,发展方向;第三,定量,多少人、多少地、多少房;第四,定型,它是什么空间形态、什么环境生态。我认为还有第五定,定相,就是我们首都是一个什么模样,即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
在内容上,此次规划把名城保护的原则、理念、要求、措施和改善民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难能可贵。因为保护和民生的改善有时会产生矛盾,这一次的控规把这两个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石晓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这次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最大的亮点是它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这个区域的三大任务有机地统筹在一起了。这三大任务就是作为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地区。这三个任务,让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鲜明的特征。
其中,老城62.5平方公里,是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古代都城留下的文化价值,所以把老城整体保护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责任,可以彰显我们中华文明的魅力。
同时东城区和西城区又居住、工作着很多的市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是我们市民的需求,所以这三方面空间上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的功能都充分发挥,任务都充分实现,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这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