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资管新规落地一年半之后,作为大资管中的重要成员,公募基金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9月,随着最后一只到期产品发布转型安排,公募挥别了已历16个春秋的“保本基金时代”,与此同时,分级基金、短期理财债基也在加速转型或清盘。不过,人事有代谢,年内摊余成本法债基、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商品期货ETF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当前,受益于监管政策引导和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公募基金市场发展正逐步回归“权益”本源。放眼未来,在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建立、牌照红利稀释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如何打造自身竞争力,更好地为投资者创造收益,也备受市场关注。
告别:类保本产品退场
分级基金有序压缩
在资管市场要求打破刚兑,产品趋于净值化管理的背景下,“保本基金时代”也在成立16年之后迎来终局。今年9月20日,最后一只到期的保本基金——汇添富保鑫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拟转型为汇添富保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其实,早自《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出台前,公募基金打破“保本”的决心就已建立,2016年5月证监会就已暂停保本基金审批,并最终在2017年2月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对保本基金的名称以及连带责任担保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到了2018年4月,随着资管新规正式出台,要求打破刚兑,并对刚性兑付的产品严格限制后,保本基金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实施,除保本基金退市外,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核算的传统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债基等“类保本”产品的规模也在有序递减。
据中基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货币基金的规模约为7.08万亿元,较此前峰值的8.95万亿元已减少1.87万亿元,缩水幅度达到20.89%。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数据可统计的105只短期理财债基规模约为4390.64亿元,较去年三季度末的6783.22亿元,同比下降了35.27%。
另外,曾因杠杆机制等问题引发巨大亏损效应的分级基金,也在资管新规要求退市后逐步转型和清盘。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数据可统计的分级基金仅余122只(母基金口径),合计规模约为1070.94亿元。相较之下,受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影响,分级基金规模曾一度超过4500亿元。而根据监管要求,存量产品将在2020年底全部完成清理。
创新:浮动净值货基出世
ETF新品百花齐放
正所谓弃旧图新,公募基金管理人主动破刚兑,清退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存量产品同时,也倒逼自己寻找新的内生发展增长点,在产品需求端挖掘市场空间,提升创新意识。
固收产品方面,虽然保本和短期理财产品这扇门已然关上,但摊余成本法债基的发展之窗却开始打开,今年3月,符合资管新规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摊余成本法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正式获批。仅两个月之后,即5月21日,南方恒庆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南方恒庆一年期定开债”)基金合同生效,首募规模约为63.45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首只摊余成本法债基成立至今的6个月时间内,超过130只定开债基先后成立,发行规模总量逾2000亿元。虽然单从产品名称上无法准确分辨出是否采用了摊余成本法,但据公募基金内部人士透露,年内后续成立的定开债基几乎都采用了这一方法进行估值。该人士还表示,目前机构对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债券型基金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对净值波动有要求的机构,可能会更偏爱此类产品。
除了债券型基金,今年以来,货币基金也出现了创新品种。7月12日,首批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正式获批,包括鹏华、嘉实、汇添富、华安、华宝和中银在内的6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共6只产品。获批后6只产品迅速开启发行,于9月全部发行完成并正式成立,首募规模合计75.44亿元。从产品的最新情况来看,6只基金运作至今全部取得正收益,最高的嘉实融享浮动净值型货基收益率已达到0.71%。
另外,权益类市场中,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也新品频出。今年8月,华夏、大成和建信3家基金公司获批商品期货ETF。产品名称分别为华夏饲料豆粕期货ETF、大成有色金属期货ETF和建信易盛郑商所能源化工期货ETF。目前,华夏饲料豆粕期货ETF和大成有色金属期货ETF均已成立,建信易盛郑商所能源化工期货ETF也在11月开启募集。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内部人士认为,公募基金产品的持续创新,是立足于中国资本市场特点和投资者需求的。一方面,有利于基金公司不断丰富完善产品线,为行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另一方面,也是在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投融资和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未来这种产品创新的趋势将会延续,而公募基金公司也会通过倡导长期投资,推动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未来:权益基金发展迎春天
股票基金规模同比已增45%
事实上,公募基金的未来发展之路也在今年进一步明确。9月1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人民日报《努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要打通各种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入市瓶颈,积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
也有公募基金市场人士直言,公募基金发展至今已历21年,存续机构超过140家,牌照红利被逐步稀释。当前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权益市场,做好被动产品的标的跟踪,减少误差。同时,更需回归“权益”本源,打磨主动管理能力,将公募基金特有的主动管理优势发挥出来。
的确,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落实,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今年相继落地,部分机构更是已有产品开始运作。而作为银行旗下主攻客户理财方面的企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也被业内视为未来公募基金公司的一大竞争对手。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在固收产品运作方面具备优势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地之初便向券商、信托、基金等多个金融领域招纳主动管理型人才,意在弥补权益投资方面的短板。因此,公募基金聚焦权益发展迫在眉睫。
不过,变化已经出现。据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股票型基金规模已增长至1.16万亿元,较2018年同期的0.8万亿元,同比增长45%。同期,混合型基金也达到1.71万亿元,同比上涨13.25%。
而这些规模的增长,一方面来源于主动权益产品,如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科创主题基金等产品爆款的频出,多只基金首募规模超过50亿元,且部分产品在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下,规模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则是在被动投资上,基金公司加速布局股票ETF。截至目前,年内新发规模已超1400亿元,存量多数宽基指数、行业主题指数、Smart Beta指数产品规模也在扩张。
需要指出的是,扎根权益发展,公募基金没有局限于产品的发行和运作。北京商报记者多方了解到,已有头部基金公司在企业内部培养权益投研的氛围,侧重对行业及个股的深度调研,提倡长期投资,降低换手率。对于研究员等行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基金公司在对标基金经理,比如采取类似的考核标准,强调对少数行业的“专”,淡化对多行业的“全”。
投资者方面,10月底公募基金投顾试点也正式落地。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华夏财富、嘉实财富和中欧钱滚滚共5家机构饮“头啖汤”,其中部分机构还搭建了智能投顾平台。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未来基金投顾业务的铺开,过去多数投资者存在的盲目跟投、追涨杀跌等不理性行为有望得到改善,投资者将在专业人士的辅助下对个人投资目标、风险偏好、理财知识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在普通投资者的“助攻”下,公募权益市场规模也将再上台阶。
北京商报记者 苏长春 刘宇阳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