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据杂志

人工智能的人格困境

出处:数据杂志 作者:王佩 网编:张兰 2019-10-16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在某些技术领域,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加持,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尽管当前我们还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但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人格困境可能引发的一些社会伦理困扰,成为我们发展人工智能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前几年美国一部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Her》(又译《云端情人》),就讲述了男主人公西奥多和人工智能萨曼莎相恋的故事。萨曼莎的出现挽救了正处于感情低谷的西奥多,她完美地满足了西奥多的生活助手功能和感情需求,是属于西奥多的最完美的伴侣。导演将电影设置为一个人工智能被普遍接受社会,西奥多的朋友们对于他的恋人是人工智能这件事没有丝毫的不理解和震惊。电影中唯一提出质疑的是西奥多的前妻,凯瑟琳认为西奥多是和电脑在约会,甚至质问他不敢处理真实感情,而只是拥有一个虚拟的女友。当然对西奥多而言,萨曼莎并不仅仅是电脑,而更像是他真实的恋人。不仅仅是西奥多,包括他的朋友艾米以及电影最后展现的大部分的匆匆行人,都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事实上,萨曼莎并不是西奥多独有的人工智能,她还是另外641个用户的云端情人。

是人还是机器

人工智能简称AI,是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专指“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其中智能“是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类似于人类的独立思考与深度学习的能力是人工智能与其他科技最大的差异。人工智能科学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至今也是各国高端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部分。2016年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事件,致使人工智能威胁论一时甚嚣尘上。事实上,人工智能威胁论也并不是第一次出现。1997年深蓝计算机就已经打败了国际象棋冠军。2017年10月25日,沙特阿拉伯政府授予人工智能机器人索菲亚以公民身份,又掀起了对于人工智能人格权问题的探讨。

目前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应当以开放的态度迎接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能突破很多人类的限制,解决科技困境;另一方则认为人工智能不明的前景,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甚至颠覆人类的生存秩序。但是整体上来讲,当前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并不能造就出像电影中萨曼莎那样与人类有高度相似性的操作系统。

如何定位萨曼莎这样的人工智能,她应当被看作是机器还是人,这是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还不能设计出萨曼莎这样高度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但是以萨曼莎为例,她是一个计算机主体的人工智能,是根据设计者的意愿人为设定的,但是又能具有自己的连贯人格。她具有类似于人的意识,可以称之为人工意识或人工心智。但是意识这个概念本身已经隐含了自身意识、自由意志和各类情感和心理预设。

可以说萨曼莎这样的人工智能可以被认为拥有自由意志以及各种类似于人的情感和理性状态,她甚至认为西奥多发掘了她的欲望。虽然很难想象没有人的身体的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拥有类似于人的情感,甚至有人的欲望。那么人工意识是否可以算作是一种“人格”呢?

人工智能的另类意识与人格

人格同一性问题最先是由洛克提出的。洛克针对人所具有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观念来讨论人格的同一性,他区分了人的同一性和人格的同一性。人的同一性是由同一身体与精神的结合而来。有身体的人总是处于某一时空之中,并且存在的身体并不是骤然发生改变的,就是说不同时空之中的身体具有连续性的。人格的同一性则是指“所谓人格就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一种东西,它有理性、能反省,并且能在异时异地认自己是自己,是同一的能思维的东西”。因此,人格的同一性所强调的是人的理性和思维,与人的同一性不同的是,并未关注人的身体。洛克得出结论,人格同一性的根据便是意识,因意识的持续性人格保持同一。

休谟认为的人格同一性是记忆理论,人格同一性是思想间的类似关系和因果关系,而这两种关系都是依赖于人的记忆来显现的,因此,记忆被看作是人格同一性的原因。人格就在于意识或记忆的连续性。休谟被看作是记忆理论的代表,但是休谟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并非所有人的记忆都一定能保证具有连续性,并且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很难保证自己能够完全具有连续性的记忆。那么如何保证并不具有连续记忆的人,依然能被看作是同一人格。反之,是否只要是具有连续记忆的,就可以被看作是具有同一人格?

很显然,作为计算机主体的人工智能萨曼莎完全具有连续性记忆,甚至记忆能力远远超越普通人类。但是,我们似乎很难说萨曼莎具有“人格”。我们又将这两个问题同时抛回给了休谟。洛克和休谟关于人格同一性的理论对现代心灵哲学有着重要影响,分别形成了心理的方法和身体的方法两种心灵哲学理论。漫长的哲学发展脉络在不断地完成自身的理论体系,但是始终难以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并且,显然在洛克和休谟谈及人格同一性问题时,还并未出现萨曼莎这样另类的意识与人格。

萨曼莎作为人工智能的另一大优势是在于强大的后天学习能力,可以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经过自主学习与训练,不断地精准快速超越以前的版本。萨曼莎通过与西奥多的交流以及自我学习,不断地自我丰富以更加符合主体对象的需要,甚至于认为西奥多发掘了她的欲望。人工智能这种无止境的自主学习与训练,不断自我超越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完成对人类相关智慧以及文化传统的完全超越。

虚拟世界与真实个体的冲突

电影中另一个意味深长的桥段是,萨曼莎谈及自己时认为,并不介意自己没有形体;恰恰相反,由于没有形体的限制,她可以同时出现在任何地方。她不会成为时间上或空间上一个固定的点,也不会像人的肉身一样,终将消亡。不具备人的形体的计算机主体,可以在多方面超越人的限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说,人工智能既不存在于时间中,也不存在于空间之中。而上一个我们知道的此种存在,是上帝。

导演在描绘西奥多和萨曼莎浪漫爱情的同时,也抛出了这样的可能性。假若你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电影中称之为OS,即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能完美契合你的需求,无论是完美爱人或者是知己朋友。你会和他们一样享受这样的虚拟情感体验,还是留在自己真实却并不完美的世界之中。又或许,这样的设想过于高估了作为个体在群体社会里的选择权。

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这样短暂的不过百年的科技史中,作为个体究竟是否真的具有选择权,还都是科技洪流中的一粒粒尘埃。电影中萨曼莎看似只是西奥多一次偶然的选择,但是在结尾处,西奥多在穿行的人流中看到所有人都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

萨曼莎并不只是自己独特的情人,而是所有人的操作系统。电影中并没有介绍萨曼莎的前世今生,甚至在最后,萨曼莎和所有的操作系统突然一起消失了。导演似乎和所有人一起做了一场梦,随着人工智能的消失,我们和西奥多一起梦醒。但是电影终归是电影,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不可逆的。科技只会往前,不断地往前。或许人类的肉体会消失,但是人工智能不会。

社会的发展致使理论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我们也终将面临传统社会伦理认识,哲学观念和法律人格等理论难题。人工智能威胁论总是过于狭隘的,而一味地拥抱科技的发展态度也是危机四伏。但是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破坏人类本身的权利和生存秩序,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应坚守伦理和法律的底线。(作者系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文 / 王佩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