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离岛免税拉升海南国庆消费“含金量”

出处:文化/旅游 作者: 蒋梦惟 网编:王巍 2019-10-09

“十一”长假收官,黄金周旅游成绩单悉数出炉。10月8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发布了国庆假期期间旅游消费相关数据,而当地特有的离岛免税更成为海南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的新卖点。据统计,10月1日-7日,海口(含美兰机场和日月广场)、三亚、博鳌4家免税店接待总人数、销售收入、人均购物消费均出现明显上涨,仅销售收入一项增幅就高达近六成。在业内看来,随着海南免税店网络形成,离岛免税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正加速释放,而在当地免税布点不断加密后,海南离岛免税将成吸引中国游客消费回流的重要引擎。

未标题-9 拷贝

据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介绍,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海南全省共接待游客400.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7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5.8%和11.5%。“从旅游收入增幅高于旅游人数增幅5.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黄金周赴海南旅游游客的消费水平出现显著提高。”专家表示。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赴当地过夜游客人均花费1259.97元/天,同比增长13.3%。人均消费超过4000元以上的游客占总数的39.84%,同比提高了1.12个百分点;人均花费超过2000元以上的游客占总数的71.86%,同比增长了2.4个百分点。

具体到购物消费层面,“十一”长假期间,赴琼游客人均购物花费为164.93元,同比增加了16.25元。海口(含美兰机场和日月广场)、三亚、博鳌4家免税店共接待总人数22.41万人次,同比增长38.9%;销售收入38529万元,同比增长57.4%;人均购物消费171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9元。

实际上,免税消费对于海南各地的旅游拉动作用已在黄金周期间逐步显现了出来。根据海口市旅文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期间,海口免税店共接待购物人数4.34万人次,销售额8741.2万元,人均消费2014.05元,同比增长7.53%;与此同时,三亚市“十一”长假期间,实现了游客量、旅游收入同比双上涨,其中国际免税城的火爆也让当地旅游市场赚了个盆满钵满。

不可否认,作为国内免税业的重要阵地,拥有离岛免税政策这一先天优势的海南,已成为吸引中国游客在境内进行免税消费的主要抓手。近两年中国国旅控股股东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将免税业重心“南迁”,把海南当作其免税业务的大本营,就可以看出海南在我国免税业中扮演的角色之重。

对于下一步构建海南免税市场格局的计划,“十一”期间,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明确表示,免税企业和机场、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等要加强合作,不断丰富商品种类,坚持薄利多销,不断扩大旅游商品消费。

另一方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兴斌也提出,目前海南西部的旅游开发还相对欠缺,当地在通过在海口、博鳌建立免税店,调和“北冷南热”局面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东西部发展需更均衡的问题。王兴斌认为,目前海南西部拥有包括热带雨林等在内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儋州等地作为中心重点开发一些旅游线路,“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南西部暂时还没有新增离岛免税店的客流基础,预计短期内不会有新点布局”。王兴斌表示。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买买买”一直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在这一过程中,免税店往往承担着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消费的关键角色。有统计显示,去年中国消费者境内外购买奢侈品总额为7700亿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32%,而其中,有73%的消费都发生在境外。就此,近年来,中国相关主管部门多次提及刺激消费回流的发展新方向,而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

在业内看来,近年来,随着中国游客出境游消费正逐渐趋于理性,在海外免税店“爆买”、盲目囤货的热潮已开始退去。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国内免税也进入了一波扩容小高潮,尤其是在海南自贸港免税政策不断更新后,我国接连开业了多家离岛免税、市内免税店,消费回流势头已有所显现。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直言,此前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不断升级,包括增加免税购物额等措施的出台,其实都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海南旅游,顺带进行消费,增加海南在境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强化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地位。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