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梭,白驹过隙。日子过得真快,四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每当看到燕京大院中那棵我亲手栽种的大树,许多的往事便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伴随着燕京书画社一路走来,心中感慨甚多,有风雨、有收获、有烦恼、有喜悦……
燕京书画社起家的过程好比艺术家作画,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我们的“创业资本”相当简陋:一辆借来的三轮车,7个空无一物的玻璃柜,1个塑料大棚,三名抽调来的干部,8个返乡知青,就这样开始了一番事业。最早是叫“燕山书画社”,后来更名为“燕京书画社”,意为立足北京,放眼世界。
燕京书画社是改革开放之初艺术品市场的先行者,它的成立解答了人们心中困惑的“书画能不能交易”的问题。至今,我对原崇文区区委书记张旭的讲话仍然记忆犹新,他讲道:没有工厂设备,没有排污,单凭画家就能够实现宣传文化、培养人才、赚取外汇,何乐而不为呢?
基于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加上燕京人敢想敢干的闯劲,成就了今天的燕京书画社。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只有6家可以收购字画的机构,唯一一家民营的就是燕京书画社。当时,燕京书画社一年的收入就已突破了千万元,书画销量全市第一,成为原崇文区的外汇大户和纳税大户,我们曾经售出一幅明代的刺绣寿字,卖出了60多万元外汇券的“天价”。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燕京书画社还走出天坛,在北京市各大知名旅游景点设立分店,故宫、十三陵长城、潭柘寺、戒台寺……到2000年,燕京书画社一共开了44家门店。此时,燕京浓厚的书画氛围聚集了李可染、白雪石、董寿平、王雪涛等众多的大家,“书画家之家”享誉京城。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成立伊始的几个人,到40年后变得枝繁叶茂,燕京书画社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自身的奋斗,更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40年的风雨历程是燕京人的宝贵财富,40年的奋斗历程赋予了这块金字招牌别样的历史价值。
回首征程,展望梦想。希望燕京书画社第二代领头人,不忘初心,启航新的时代。
(王成喜)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