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国内发展至今已接近十年时间,从实验室到市场,从炒概念到技术落地,今年迎来了行业深度变革的一年,新生热词“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呼唤着大数据与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大数据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今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疑问,《数据》杂志采访了四位业内从业人员,他们分别代表投资人、创始人、技术人员以及产品经理,谈了自己对于这个行业的切身感受,或许能帮助我们从中窥探一二。
采访时间从周四一再拖到周六,中间调换了好几次采访时间,采访对象Alan重复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抱歉”。“抱歉,恐怕只能改约周五了!”“抱歉,您看下周可以吗?”“抱歉,我这边时间现在不太确定。”
这一周Alan辗转三个城市,从北京到上海,再从上海到青岛,凌晨四点在赶飞机的路上,他给女朋友发了条微信:“明天陪你过双休。”
这是Alan当前的工作状态。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旅途奔波上,晚上异地处理工作,周六日抱着随时待命的状态陪伴女友。“工作和生活没法平衡。”Alan语气略显苦涩。
Alan一直在努力适应自己职业身份的转变,如今身兼数职的他,负责公司的产品设计、售前推广以及项目推进。每天需要追着客户沟通对方的需求,跟公司技术人员对接产品设计,然后费尽口舌向客户做售前沟通,推广公司产品,同时跟进项目实施过程,随时处理客户应急问题。
Alan是班里为数不多的进入大数据领域的学生,2014年毕业后,大多数同学奔向了当时非常受欢迎的程序员一职,没想到短短数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人员一跃成为公司新宠,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巨头企业,都在将触角伸向大数据领域。Alan清楚地记得,毕业之初在北京工作时,上下班地铁上经常看到有人拿着本大数据的书,那时候大数据刚刚在国内火起来,身在北京的Alan最先感受到了这股热潮。
Alan所在的那家公司,则从开始的传统IT服务商公司转变成集IT服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公司。而一向不喜欢敲代码的Alan则偶然进入到这家公司做项目,后来他所在部门独立出来,成为一家做文本数据分析的大数据公司。这个学软件编程出身的26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这家大数据类初创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之一,被同事亲切地称之为“小俊哥”。
作为一家初创型大数据公司,这里百分之七八十的员工都是大数据技术人员。在经过前期通用技术研发后,公司在今年初开始面向市场,这时Alan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Alan的工作就是帮助公司找到文本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然后进行推广。
公司独立初创时期,面临招人难题,尤其既懂大数据技术又懂传媒行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极其缺乏,“所以才有了我现在的这个职业。”Alan解释道,他并不是技术人员,但所有的技术要从他那里出,他的任务就是把传媒行业的需求、痛点纳入到产品研发中来。可以说是大数据技术与传媒行业的连接者。而就目前整个大数据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新生职业并不在少数。
在多重职业身份的历练之下,Alan比同龄人更显成熟精明。但这种成熟并不十足自信,市场开拓、产品设计、项目维护,Alan在工作上十分拼命。但想完全驾驭好自己的工作并不那么简单,在接触过众多的客户之后,Alan越发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只懂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很难与客户进行交流。”
Alan回忆道,从项目经理到售前交流,再到产品总监,这样的成长路径非常艰难。除了锻炼表达能力之外,Alan需要迅速了解公司产品、了解客户的行业情况。但这还远不足以形成自己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Alan感受到了无法深入对话的痛苦。在一个接着一个城市不停地穿梭中,在从客户到产品的双向沟通中,Alan内心对于行业和技术的认知来回碰撞,正在一点点构建连接两者的桥梁。技术与行业的互不理解,既是Alan当下需要突破的屏障,也是大数据行业发展到技术落地阶段急需突破的屏障
文 / 李婷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