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作为当前科技变革的最重要领域之一,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不过,由于技术、政策等多重因素,机器人在部分行业的运用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完善。在8月22日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以下简称“主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的成熟,人类与机器的相处模式也开始改变,由原有“共存”到现在的“共事”。所以在未来世界,机器人不会被局限于某个空间,而是会活跃在多个空间,与人一起完成更多工作。
从共存到共事
当前 ,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和增长动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在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带动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兴产业的体量和增长动能逐渐积聚,孕育着不可估量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此背景下,机器人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如汽车、电子、食品包装、高端设备、生活用品、军事、物流仓储、巡查等领域。
在8月22日,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主论坛中,ABB(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前进提出,现阶段机器与人的关系已经从“共存”到逐渐转向“共事”。就好比以前的机器人只能被局限在有限的空间,例如工厂生产线上的机械手臂。但现在,更多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被开发出来,机器人也不被局限在一个空间,而是可以在多个空间内穿梭。不过,这也需要机器人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在刘前进看来,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很重要,不过它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让一个机器人像成年人一样做事很容易,比如,像成年人一样下象棋、打游戏或是运动。但它们无法像婴儿一样有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换句话说,现阶段的机器人没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很多工作还需要机器人与人共同完成。因此,协作机器人或将成为未来机器人大军的主流。
人机协作为核心
随着协作机器人的开发利用,正迈入人机协作的新阶段。与通过安全围栏与人隔离的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可以和人类伙伴并肩协作,高效地完成某项或多项作业。英国巴克莱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协作机器人将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到2025年全球销量将从2018年的5.8万台快速增至70万台。
现阶段,协作机器人已经在多领域展开运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本美在主论坛中提到,目前,他们所研发的无人机机器人已经帮助新加坡政府完成下水道检测、桥梁检测等危险的工作,还帮助物流公司进行仓库盘点。而在此次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会上,多领域也展出了正在使用的机器人产品。
以无人配送车为例,就可通过人车协同的方式应对多种复杂场景。实际上,无人配送车是对劳动力有效的补充,它可以持续工作,比如承担更多夜间配送的工作;而人工则更为灵活,可以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场景。所以,人机协作是大趋势,短时间内也不必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类。
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RIA)主席JeffBurnstein 在8月22日的主论坛中也指出,从现有北美数据来看,机器人的发展不但没有降低就业率,反而还提高了美国地区的就业率。这是因为,机器人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新职业。
仍以无人配送车为例,随着机器的大量运用逐渐成熟,未来的团队需要大量维护、充电的人员,此时曾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就可以很快转化为无人配送车运营团队,逐步从纯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的过程。
多领域运用
实际上,现阶段机器人在B端和C端都已广泛运用,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多元化。在服务领域,扫地机器人、健康服务机器人等已逐渐代替传统的运作模式。以扫地机器人为例,通过人工智能和视觉识别技术,对家中的空间、物体进行判断,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
在医疗领域,利用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早已不是新鲜事。通过操作,机器人可代替双眼,帮助医生完成更精细化和精准化的操作。
在电商和物流领域,分拣机器人、送货机器人等更是提升了处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早在2017年,菜鸟网络就在广东惠阳启用了智能机器人仓库。而京东也在同一年部署了物流无人分拣中心。从供包到装车,全流程无人操作。资料显示,在目前的物流行业内,整个仓配流程中,某个单一环节的无人模式已逐渐成熟,但像无人分拣中心这样整个分拣大环节的全流程均无人操作,在全球范围内也不常见。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相信未来智能机器人应用的领域会更加广泛。依托高带宽、低时延、大容量、高可靠性等新特性,5G将成为引领机器人领域融合创新和驱动增长的新动力。业内专家表示,未来的机器人将能够利用云计算和存储能力而不受到物理条件的束缚。以AGV机器人为例,现有技术下,每台机器人都有自己的“大脑”,售价较高,若5G技术普及,未来可通过集约化方式统一管理,通过“中央大脑”管理上百台AGV机器人,大大节省采购成本。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未来的设备是互联且智能的。所以,不能再把机器人仅仅看做一个独立行动的设备,而是看成互联、智能、人机协同的载体,通过机器与人的合作,将形成一个高度智能的新世界。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