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名批评腾讯、百度、谷歌之前,作为学者的吴军颇具美誉度,在不长不短的IT发展史上,他的《浪潮之巅》至今仍是不错的商业科技佳作。可惜,碍于腾讯前副总裁的另一重身份,涉嫌“贬低”老东家的行为,让吴军近日饱受争议。
争议的核心是,“公司基因论”靠不靠谱?实际上,这是吴军长久以来的论点,只不过以前讨论的是IBM、Facebook,一旦直击中国公司,尤其是腾讯这样的老东家,就显得格外刺耳。
这个时间点,也显得吴军“情商太低”。比如,腾讯正大举进军产业互联网,全力攻占To B领域,从马化腾到汤道生,三军用命势在必得;百度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但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攻城略地的领军企业,转型锋芒阵阵叫好。
但吴军却说“腾讯从来没有过To B的基因”、“百度是一个基本属于僵化的公司”……
仔细想想,对腾讯、百度的类似批评,几乎从未停止过,吴军的影响力,又给大辩论加了一把火。
“公司基因论”确实存在,并且是成功的大公司才会存在。基因论,本身就是一个双刃剑式的概念。即便在中国互联网屈屈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一家被冠以“基因”标签的公司,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对比来看,滴滴、今日头条、美团,这样风光无限的中生代公司,观察者还没有给予“基因”的论调,共享单车(ofo)、O2O(河狸家)、社交网站(开心网),这类“过山车”甚至速生速死的企业,也不可能刻上“基因”烙印。
拥有基因论的,仍然只是BAT、新浪(微博)、搜狐等第一代中国互联网开创者,尽管现在的地位不同过去,但整体业务的稳定性和成熟性,保证了它们的老而弥坚,也就形成了战略优势、组织文化和企业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
基因,成了企业发展的护城河,首先挡住了进攻者,但也容易成为阻止自身更进一步的铁门槛。从过往几年的案例看,吴军的“基因论”不是没有道理。
比如,在产业互联网的布局上,腾讯确实是BAT最晚的,大幅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阿里和百度;而在社交战场上,即便马云亲自上阵,阿里也曾在来往、支付宝“圈子”等产品上屡屡受伤;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O2O的市场数次折戟,还错过了头条这样的战略机遇。
究其原因,解释权就是“基因论”:在擅长的领域太舒服了,大公司也很难改变DNA。
当然,吴军的“刺耳”之处,还在于没有给大公司一个美好的预期。要知道,大公司之所以变得伟大,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打破“基因论”,至少应该寻找新生命周期的“新DNA”。
这一定是非常痛苦且反复无常的过程,事实也是如此,腾讯、阿里、百度都在不断打破组织架构,一些重组和优化策略,甚至是伤筋动骨的:有大批离职的一线员工,也有整体裁撤的业务部门,即便声名在外的顶级高管,也不再拥有金饭碗和铁王座。
在生物学领域,“转基因”充满争议;在商业战场,“转基因”充满痛苦,却是企业顺应甚至引领时代必不可缺的能力。
吴军的“公司基因论”不可怕,不敢正视这一点才可怕。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