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多路试水,仍难寻解题之道。近日,主打“线上订线下取,今日订明日取”的呆萝卜被曝出关闭多家门店。据悉,呆萝卜定位二三线城市社区生鲜,截至2019年初已覆盖合肥、南京、芜湖、马鞍山等城市,App月订单超过1000万单。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呆萝卜的模式此前已经有不少玩家尝试过,距离跑通仍有不小挑战,生鲜电商如何平衡效率及成本尚未有最优解。
被曝关店
生鲜电商境况仍不乐观。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生鲜电商呆萝卜在合肥、南京等地关店130余家。北京商报记者就关店事件联系呆萝卜创始人李阳,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应。记者登录呆萝卜平台,发现被曝出已经关店的部分门店仍能正常下单,不过不少商品显示已经下架。
而就在几天前,呆萝卜官方才刚刚发布了最新的融资公告。称其已完成6.3亿元人民币A轮系列融资,该轮风险投资由高瓴资本、晨兴资本领投,XVC跟投。呆萝卜方面表示,该轮融资之后,呆萝卜将持续推进城市与门店布局,并将持续优化供应链以及服务,推进源头直采以及大牌合作。同时将会对部分门店进行陈列、环境、消费体验等多方面的改造升级,用以改善购物流程,推进智能化交易,打造个性化舒适的购物环境。
据悉,呆萝卜定位二三线城市社区生鲜,主打“线上订线下取,今日订明日取”的经营模式。用户可提前一天通过手机App下单,第二天可在附近小区门口自提店自提生鲜商品。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6月,呆萝卜第一家门店合肥习友路店正式开业。目前呆萝卜拓展了安徽、江苏两省,门店突破1000家,月订单1000万单。
成本难平衡
事实上,呆萝卜并非第一家联合线下门店进行生鲜预订销售的企业,在此之前,已经有多家企业蹚过此路。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等规模型生鲜电商也都在线下布局过,也折戟过。对于习惯用线上流量吸引客流的电商来说,线下门店的选址和运营都是完全陌生的事情,仅仅作为提货点,又面临着无法承担高房租和人力成本。
以与呆萝卜模式最为相近的生鲜电商许鲜为例,此前,许鲜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都布局了线下自营提货点,但运行不久即由自营转向与原有线下店周边的小店进行合作,包括超市、便利店、小吃店、健身房、网吧等,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帮助许鲜的业务有所缓和,随后不久许鲜就大面积系统瘫痪、关店。一位曾就职许鲜的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如何降低成本是生鲜电商需要长期面对的难题,由于网上订单数量非常不稳定,根本难以覆盖门店的经营成本,另外,生鲜产品自身的高货损率也会进一步增加资金压力。“生鲜电商进入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该内部人士表示。
资深零售业媒体人陈岳峰认为,生鲜电商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线下社区生鲜业态也鲜有盈利者,就算现阶段已有盈利或达到盈亏平衡的,未来的持续性也存在很大变数。生鲜电商要在一个易损、敏感、高频但极其注重价格的非标品类里追求高毛利和高回报的未来,短期内基本没有机会,如果解决不了单量、客单价和前台运营与配送成本问题,就几乎无法看到盈利的希望。
生鲜电商遇挫
生鲜电商“十死九伤”,各路生鲜电商从2012年开始冒出至今已经七年多的时间,中间也经历了好几轮的换血与调整,从传统垂直类电商,到前置仓、拼团等模式,无论是巨头还是区域性创业者,真正熬下来并宣布盈利的企业并不多。纵观行业中依旧活跃的生鲜电商来讲,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资本支撑,其本身的造血能力实在有限,即便平台可以摆脱亏损,盈利也较微薄,短时间内难以填补此前亏损的大坑。阿里系的易果生鲜业务推进遇阻,腾讯领投的每日优鲜累计完成了至少58亿元融资后,仍在寻求新融资。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随时都有可能分散、流失的用户以及高昂的供应链、履约成本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难题。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表示,当下用户的消费习惯过于碎片化,电商平台普遍面临着用户回流的压力。一般来说,电商拓展用户途径一方面是拓展品类,另一方面是扩大销售方式、触点,但是在这两方面真正找到持续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却并不容易。生鲜产品由于要保持鲜度,温控设备很重要,这也造成了履约成本太高,但是如果是普通蔬菜等生鲜产品的话,毛利也不高,很难覆盖成本。而如果要做高端商品的话,毛利率可以提高,但是由于定价太高又会流失不少消费者。
陈岳峰认为,零售业本身就是一个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生鲜品类的零售业态的周期只会更长,一些企业或许可以通过资本烧出一片天,但这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或者三年就能达到的,所以前提是必须要有持久战的烧钱实力。
北京商报记者 徐天悦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