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演艺

翰林院五虎棍:会讲故事的棍子

出处:首都演艺周刊 作者:卢扬 实习记者 周晨 网编:尹文武 2019-07-11

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年轻的时候,曾在董家桥除掉一伙被称为“董家五虎”的恶霸,他们在当地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后人为纪念赵匡胤,特将此故事的打斗场面改编为棍法表演,并以五虎棍命名。到了清朝,翰林院贵族将五虎棍等棍法与宋代太庙乐舞相结合,正式建立了翰林院五虎棍官会。据悉,该项目传承至今,已经历了九代传承人。2015年10月,翰林院五虎棍成功申请成为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C2019-07-12首都演艺周刊3版01s001

起源:宋代出现 清朝改编

公开资料显示,五虎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称五虎盘龙棍,又名舞花棍。是董家桥的村民为纪念宋太祖赵匡胤帮助他们惩恶扬善而编创的棍法表演。翰林院五虎棍是清朝时,翰林院贵族将五虎棍等棍法与宋代太庙乐舞遗存下来的套路相结合并进行加工整理,在清道光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正式创立。当时被御赐封号为:“翰林院·万寿无疆·宝善太平”。之所以得此封号,是因为翰林院内有“宝善亭”,供翰林院五虎棍进行演练,同时清朝统治者也希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所以取其意而得其名。

在道光年间,翰林院五虎棍是清朝的十档官会之一,被皇帝御赐半副銮驾专为皇家御用,不得私自表演,否则按假传圣旨定罪。在各种祭祀及上香祈福、赈灾活动中,翰林院五虎棍全会上下近百人,所到之处,大小官员皆需恭迎跟随。因此有 “先皇御赐:金瓜,钺斧,朝天蹬,执掌权衡半副銮驾,前呼后拥”之说。

伴随着名气和影响力的增大,很多民间表演团队对翰林院五虎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民间团队的会首想尽办法与宫中官会进行联络,想要练习五虎棍。由此,翰林院五虎棍的棍法逐渐从宫廷流入民间,后经广泛传播出现了众多分支。火外正白旗世家棍、白塔寺打路棍等棍法都与翰林院五虎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不管如何分支,都要遵循一个原则,棍法不能照搬套路,必须要有所创新。

特点:将棍法融入剧情

翰林院五虎棍的表演内容,是宋太祖赵匡胤收服“董家五虎”、惩恶扬善的故事。传说在董家桥有一董家兄弟专门欺压百姓,因为大家都惧之如虎,所以百姓们便称董家兄弟为“董家五虎”。赵匡胤恰巧路过董家桥,听说此事便决定要为民除害。而董家五虎知道后,一起迎战赵匡胤,由于单打独斗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还专门设了五虎阵,将赵匡胤困住。在紧急关头,路过的卖油郎郑子明临危相助,与赵匡胤合力战胜了董家五虎,五虎的妹妹董碧莲听说后也来帮助兄长们,但最终董家五虎和董碧莲均被赵匡胤和郑子明收服。

由于五虎棍来源于此传说,所以在正式演出时,演员们都要扮演成相应的故事角色。红脸为赵匡胤,黑脸为郑子明,花脸为董家五虎的大虎,其余为素脸、丑扮。其中以红脸、黑脸、花脸的表演最为重要,而这三种角色最主要的表演特点是“红脸稳,黑脸哏,花脸咤”。

公开资料显示,五虎棍棍法原有七十二套、四百二十式。而如今余存套路有八大套、四十八小套、祖师斗战胜佛七十二式。除了历史原因,有些失传套路也是人为的,一些攻击性特别强的棍法老一代传承人担心伤人,便不再教给下一代。而如今的棍法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和改编。北方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中心主任皇甫晓涛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能局限于保留传统上,在旧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能更好地适应时代,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对话传承人:非遗传承从小抓起

今年40岁的赵文岳是翰林院五虎棍的第九代传承人,除了是五虎棍的传承人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北京公交集团电车客运分公司电车四队22路的一名司机。据赵文岳介绍,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翰林院五虎棍的教学上。“我的本职工作是驾驶员,车队领导知道我是非遗传承人之后,特意给我安排了前三班的工作,中午下班之后,我就有更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五虎棍的教学工作。”

在谈及翰林院五虎棍的现状时,赵文岳用到了“蒸蒸日上”这个词。据他介绍,现在他所在的社区有很多人都在练习五虎棍,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5、6岁的孩子。除此之外,社区还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练习的舞蹈室。“现在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7点到8点半,我都会带孩子们在西里社区喷泉广场练棍,周六、周日的下午3点到5点在双榆树公园。”双榆树公园的游人也表示,“让自己的孩子业余时间练练这个挺好的,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学习传统文化。”

除了带领孩子在业余时间学习,翰林院五虎棍也走进了小学课堂,成为了一门正式的选修课程。“2016年,翰林院五虎棍在双榆树中心小学开设了课外社团,这是跟我们合作的第一家学校。”赵文岳表示,“但现在因为时间冲突等原因,有些学校没办法参与进来,红山小学也想开展五虎棍的选修课,但因为跟中关村三小的时间冲突了所以就没有合作成功,我们现在只在双榆树中心小学、中关村三小、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进行五虎棍的教学活动。”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周晨

图片来源:官方供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