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产经 > 教育

智慧校园将成为教育信息化主流趋势

——专访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陆云泉

出处:教育周刊 作者:刘斯文 网编:段跃 2019-06-20

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已将个性化、开放化、智能化等特点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而面向未来的智慧校园也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学校该如何构建智慧校园生态,未来学校又该如何在人工智能战略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在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陆云泉看来,未来的学校应该特别重视个性化和差异化,为每个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个体的优质教育,而教育均衡和卓越人才培养之间的一部分矛盾可以通过“智慧教育”来解决。

有效利用科技手段

“在目前的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特别强调‘教育均衡’,但是‘教育均衡’和‘卓越人才培养’之间是有一些矛盾的,”陆云泉表示。“均衡”是希望每个学生享受的资源、课程、师资等各个方面都是公平的,但是实际上不同的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在群体选择的过程中,如果让所有人都得到均衡的教育,那么卓越的人才是很难涌现出来的。

从教育均衡的角度出发,当下重要的教育均衡举措就是集团化办学。以一零一中学为例,在校区发展中,制订了课程资源、质量评价、教研活动等“六个一体化”,确保整个集团均衡发展,同时又强调淡化各个校区和职位。而在卓越人才培养方面,未来的学校应该特别重视个性化和差异化,为不同的学生选择其适合的优质教育,未来如果要在“均衡”和“卓越”两者之间做到平衡,智慧教育是必然选择,而在平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对于一直被热议的“中小学禁止学生带手机”的问题,陆云泉说:“一零一中学并没有简单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手机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当然前提是要用好,用的不好是会影响学生的。但不能因为手机有可能影响学习,就完全禁止使用。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把手机作为一个学习的工具。”

创新教育场景

陆云泉谈道,当下大家都反对应试教育,但理性地看,没有应试就没有当下,但只有应试也没有未来。所以未来要做到把应试和学生创新发展相结合。教育的生态要有多元化的差异性和开放性。智慧教育就是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每个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提供学生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持。对于教育和学校来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要融合创新教育的新场景,以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的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新生态。在未来教育的3.0阶段,教育将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通过智能化的教育,可以把学生潜能开发出来。

“在前不久海淀区首批科技应用场景建设项目中,唯一的教育场景在一零一中学落地。这意味着一零一中学的智慧校园设计理念获得了政府的认可。”陆云泉介绍道。在学校智慧校园理念推进的过程中,学校通过课程、空间与技术的融合,达到安全、开放、有效的支撑体系,提升了学校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师生的信息素养。学校不仅把智慧校园当做一个技术手段,更是把智慧教育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构建平台和资源库

在陆云泉看来,当下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学生如何利用媒体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分享,教师如何收集学生的数据进行精准教学、分析、解读教学过程中的结果和数据。同时,对学校管理人员的能力也提出很高要求。比如,学校如何利用新技术营造优良的氛围,防范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影响,以及如何组织构建学校数据的网络体系,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和管理,让教育管理更加科学而不是凭经验进行管理。

据了解,目前一零一中学关于智慧校园前期的基础建设已经完成。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双师课堂等对校园进行布局,可以满足两个校区的教师同步上课,不会产生任何延迟。通过布局智慧排课、智慧课堂以及中高考的学科系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教师的支持。

“但光有平台的建设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资源库。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评价,”陆云泉表示。学校通过平台和资源库的建设,助推生态智慧课堂的实践,让课程与生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让学科之间交互和融合。

“我们重视智慧的产生,学校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所以学校应该给予学生的不仅有知识,还应有智慧。‘智慧校园’所追求的应该是让学生在生活场、思维场、情感场三位一体的生态下全面发展。”陆云泉强调。北京商报记者 刘斯文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