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延庆区,每逢重大节日,人们总能看到一场独具特色的民俗演出——花会。延庆旱船就是花会表演中最亮眼的特色。把画着不同花色的大纸船架在身上,由表演者在陆地上模拟水上行船的细节,这就是延庆旱船极具特色的表演。表演形式分为一只船、三只船和九只船,每种表演形式的套路、玩法甚至表演者的扮相都各不相同,形成了延庆区独有的旱船文化。2014年11月,"延庆旱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起源:
版本较多 众口不一
关于旱船的由来,民间传说的版本众多。有人说,旱船是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开发的民间娱乐,也有人说,旱船是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年隋炀帝荒淫无度,突发奇想命人在地上铺满黍米,将大船拉到岸上行驶,旱船的表演形式就此而来。
根据史料,在宋代就有关于旱船的记载,当时称旱船为“采莲队舞”。明嘉靖《隆庆志》记载:“元宵节用席为巨棚,张灯置会,供神之物极奢丽,放焰火必三夜而始罢。”其中“灯”为灯场,“会”为花会,而延庆旱船作为花会的重要品种,其起始时间最少可以追溯至500余年前。
而在现代,改革开放以来,旱船在国内、国际各类大型活动中已经享有盛誉,颇具影响,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演出形式。1984年、1989年、1994年、2009年,延庆旱船分别参加了国庆三十五周年、四十周年、四十五周年、六十周年的群众游行方阵,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庆祝祖国华诞。“国际化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应重视的方向。” 北方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中心主任皇甫晓涛表示,“我们也应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延庆都为“南挹居庸列翠,北踞龙门天险”的军事要地。延庆旱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也让人更加了解延庆地区,认识到这片古称夏阳川、亦谓妫川的神奇土地上,也存在着历史久远、民风淳朴、异彩纷呈的民间传统。
特色:
融入《白蛇传》经典角色
最早的延庆旱船是由两个人共同驾一只大船。据传1937年,玩船的村民们看到有人将船进行了改造,于是纷纷效仿,把大船改成了小船,用三只小船构成一组互相追逐表演。从此各村也相互学习,并在三只船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逐渐发展为九只船。
除了在陆地模拟水上行船细节这一显著特点外,延庆旱船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更是引人注目。每种船的表演人数,表演者的装扮,演出时的“玩法”和“套路”都各不相同。
一只船,也称大船,由双人同驾,人物造型包括白娘子和许仙。而在表演时的行走线路,也就是场记套路上,一只船有三种线路,分别为“螺丝转”、“大漩涡”和“小漩涡”。三只船的船体与一只船相比体积较小,一人驾一船,表演者有三人,包括白娘子、许仙和小青。三只船的玩法套路更加复杂,分为“单双船穿插摆动”、“拜四方”、“水波浪”、“三连环”、“并船晃动”五种线路。九只船由三组人员组成,每组三人分别由白娘子、小青、许仙组成。在玩法套路上,九只船分为四种线路,分别为“向里翻羊肠”、“向外翻羊肠”、“方块葫芦”、“十字葫芦”。
对话传承人:
旱船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延庆旱船北京市级传承人丁石锁是三只船的传承人,有记载的旱船“玩家”从1973年开始算第一代,到丁石锁是第三代。“我十七八岁就开始进行旱船表演,现在已经71岁了。”对丁石锁而言,旱船表演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我现在还有三个徒弟,还会努力把旱船传承发展下去”。
在丁石锁的带领下,胜利街的三只船经常在延庆内外表演和参加比赛。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由78只旱船组成的表演团队,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丁石锁也是表演成员之一。1987年,在北京市“龙潭杯”民间花会大奖赛上,丁石锁带队表演的《白蛇传》夺得比赛冠军。2008年丁石锁成为了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11月,延庆旱船又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延庆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花会。
2005年,延庆区文化馆被命名为“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旱船)承传单位”。延庆区文物管理所非遗中心负责人辛荣英表示,“对延庆旱船的传承保护工作一直都在有序进行。传承保护工作是在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利用传统节庆活动为传承人、旱船团队提供展示平台。二是加强传承基地建设,为基地开展培训教学活动提供资金、师资和技术支持。三是积极鼓励传承基地开展创意实践,将传统要素和新时代发展理念有益结合”。
谈及工作上的困难,辛荣英表示,“经费不足是一大难题。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作来说,开展活动的大部分经费都来自于国家级的专项资金,有时会比较紧张”。直到现在每年正月十五延庆区还是会有旱船表演活动,延庆旱船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依旧保留传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