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蒂斯作品《有树的风景》
巴尔蒂斯(Balthus)是法国著名画家,其风景画《卡尔韦洛山》与中国道家精神有共通之处。这一点在法国艺评家克莱尔所讲“巴尔蒂斯风景画受中国道家阴阳观念的影响逐渐明显”观点中得到验证。
中国道家观念与西方文艺复兴前的艺术有某些相似。如巴尔蒂斯所言,“我在卡尔韦洛城堡描画的风景类似于那些宋代画家捕获的山水,我没有试图以更具中国特色或者日本特色的视角渲染我看待它们的眼光。它们自发地与远东风景相连,仿佛是寻求一致的相同探索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他与中国传统艺术所要达到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相同的。
围绕这幅画我们也能看到中国道家精神的体现,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启了巴尔蒂斯“多元化”的艺术思维。“天人合一”是对自然的敬畏及以物观物的情怀来体验客观存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思想根源其实从本质上讲还是来自道家思想。正如华裔著名学者方闻先生所讲,“在道教的影响下,4世纪山水画表现出人们新的神秘追求:欲将自己置身于精神世界”。
“4世纪的山水画”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源始,而宗炳也是“道家画家”。他给山水赋予了内在的本质涵义。“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物象之神才是真正要去表达或体察的本质存在,而至于枝节末梢的具体形状则是要退隐其次,同时,这也是巴尔蒂斯在画面中所要体现的精神。作为带有明显的中国道家精神体现的标志,其形式结构的处理、色彩线条的把握,及画面意境的涵融,都与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类似之处。
《卡尔韦洛山》的素描稿是巴尔蒂斯晚年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尤其画面中在右下角增加了两个微小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出现使画面上多了一层视域关系,与中国山水画的姻亲也更紧密了。克莱尔认为,“巴尔蒂斯睿智地用自己的方法重组了宋代画家的三远透视法,他在这一时期作品中成功地表达了宋人山水画中那种无穷无尽的、天人合一的内涵”。
作者卢家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油画高研班特聘导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博士工作委员会画家。大型军史画《力挽狂澜》、《势如破竹》被博物馆收藏,大型历史画《扬州盐商宴乐图》、《苏轼与黄楼》被无锡大运河博物馆收藏。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