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政策鼓励情况下,永续债成为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香饽饽”。继今年1月中行成功发行首单400亿元永续债之后,民生银行近日获银保监会批准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这是股份制银行获批发行的首单永续债。除民生银行外,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还有工行、中行等10家银行共计5200亿元永续债发行计划正在推进中。
发行不断升温
首单股份制银行永续债花落民生银行。5月10日,银保监会官网消息显示,银保监会5月9日正式批准民生银行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央行将开展央票互换(CBS)操作予以支持。这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获批发行的首单此类新型资本工具。
银保监会表示,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水平,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有助于加强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实现多渠道资本补充和资本结构优化。民生银行已制定了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确保募集资金有效服务于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相关工作目标。
此前一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发行不超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事项尚需得到央行批准。该行将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在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完毕后的一个月内就有关发行情况和资本充足率变化情况向银保监会提交正式书面报告。
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永续债发行不断升温,筹备队伍不断壮大。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截至5月12日,工行、中行、农行、交行、建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10家银行披露了拟发行永续债融资计划,再加上刚刚获监管批准的民生银行,共有11家银行发布公告表示拟发行永续债,计划发行规模合计不超过560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
从拟发行规模来看,农行居首位,拟发行不超过1200亿元永续债;其次为工行,拟发行不超过800亿元永续债。平安银行紧随其后,发行总规模为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资本金压力凸显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受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不良资产核销、银行表外资产逐步回表以及趋严的监管要求等因素影响,银行面临着一定的资本金补充压力。
根据银保监会5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5%,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52%,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18%,与上年末持平。
在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承压背景下,银行补充资本的步伐加快,尤其是二级资本债发行量猛增。比如,农行4月10日成功发行600亿元二级资本债,距离该行上次发行二级资本债相隔仅3周,两期合计发行规模达1200亿元。4月25日,平安银行完成了一笔总额3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发行。工行550亿元二级资本债4月26日发行完毕,该行3月同样也发行了550亿元规模的二级资本债券。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表示,对银行而言,资本补充是一项常规工作,业务发展、规模扩张本来就会消耗一定的资本金。而随着资管新规等监管规定的实施,表外业务正在回归表内,加快资本金消耗;成立理财子公司,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资本金。同时,央行等出台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对进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行列的部分银行,还将提出附加资本要求。
“目前我国商业资本补充工具较少,尤其是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匮乏。对非上市中小银行而言,一般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可以使用的一级资本工具更是有限。因此,为实现业务稳健可持续发展,银行迫切需要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加大资本补充力度。”董希淼补充道。
政策协调统筹不可少
分析人士指出,银行发行永续债最主要的动因在于补充资本,缓解资本压力。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鼓励下,银行发行永续债的动力有所增强,未来加入的银行有望进一步增多。
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孙莹表示,相较于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形式,永续债发行相对容易,可以为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带来更为方便且成本相对可控的新途径。永续债期限较长,可以解决银行长期资金来源问题,促使银行业务和资产规模有序扩张;同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银行资本结构。永续债能有条件计入权益,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自身杠杆率,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随着中行、民生银行成功发行后,后续会有更多上市银行加入通过永续债“补血”的队伍。
虽然国内非金融企业发行永续债已有多年经验,但是银行永续债的发行才启动不久,仍离不开政策的呵护。孙莹表示,目前永续债发行仍存在一些障碍,比如法律依据并不充分,与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法律关系需要明确,审批和监管的协调统筹需进一步加强。
董希淼表示,监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统筹配合,继续加强对银行补充资本的支持力度。除永续债之外,还可以继续探索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含定期转股条款资本债券和总损失吸收能力债务工具等,进一步增强资本补充工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此外,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资本补充工具发行效率,并赋予商业银行一定的发行自主性。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吴限/文 代小杰/制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