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涉房贷款违规乱象仍存 前四月银监系统开出逾80张罚单

出处:金融市场 作者: 孟凡霞 吴限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19-05-05

在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从严态势的情况下,监管机构对于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输血”楼市的查处也越发严厉,不过仍有商业银行“顶风作案”。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5日,年内监管部门已经针对违规输血楼市的商业银行开出逾80张罚单,涉及50家分支行,受罚银行从村镇银行到国有银行不等,甚至百万级罚单也不时出现。其中,仅4月30日一天就有5家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合计被罚220万元。分析人士指出,未来监管部门应建立更大的惩罚机制,以发挥震慑效应,同时也要强化对于信贷人员的培训。

微信图片_20190505200536

逾80张“涉房贷款”罚单

4月30日,辽宁银保监局一连开出22张罚单,其中15张罚单指向房地产业务,涉及建行沈阳大东支行、交行辽宁省分行、平安银行沈阳分行、盛京银行等5家分支行,合计被罚款220万元。

具体来看,建行沈阳大东支行因个人住房贷款存在虚假银行流水等问题被辽宁银保监局罚款80万元,该行4名责任人受到警告处分。盛京银行沈阳分行因法库支行违规发放“假按揭”贷款被罚款50万元,同时该行3名责任人被处以终身禁业的顶格处罚,3名责任人受到警告并罚款的处分。此外,盛京银行、交行辽宁省分行和平安银行沈阳分行都因违反规定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分别被罚款20万元。

除辽宁地区外,全国各地的罚单查处也陆续在“发酵”。例如,根据重庆银保监局4月19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民生银行重庆分行因多项违规被罚款90万元,其中一项违规包括内控管理不严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企业。4月24日,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因违规借道发放房地产贷款等问题被河北银保监局处以60万元罚款。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监管部门针对违规“涉房贷款”至少开出80张罚单,受罚的银行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到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不等。百万罚单也曾出现,3月28日,华侨永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因“2014年,该分行在发放部分住房按揭贷款时,违反贷款利率规定”被上海银保监局责令改正,罚没合计125.56万元。

违规冲动缘何难消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各地的房贷政策、审查标准不断趋严,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投资得到明显抑制,但违规涉房贷款却屡禁不止。

分析人士指出,房地产市场作为强抵押的资产业务,许多银行仍然对这类业务比较偏爱,即便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也想方设法地增加涉房贷款。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做房贷业务是最划算的,因为本身房贷业务收入高,而且规模也大。所以在贷款结构上,很多银行往往会选择投入到房地产市场。此时如果把控也不到位,对于部分贷款申请审核不到位,无形中使得很多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市场。

商业银行持续看好房地产未来投资收益,也是导致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的一个原因。恒丰银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王丽娟认为,相对来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较低,且风险资本占用较低,属于银行的优质资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违规进入楼市的积极性。

“房贷比较复杂,可能有些贷款按现有的形势下难以满足条件,而很多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未来比较看好,甚至很多人认为房贷是比较低风险的,”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刘澄表示,在房地产融资渠道过程中,有些银行出于利益驱动,主动协助企业共同作假使得其符合有关标准,这也是涉房贷款违规屡禁不止的缘由。

强化惩罚机制

实际上,监管层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态度一直没有放松。央行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出,近年来房地产业高杠杆发展模式和房价过快上涨并存,房地产行业风险有所上升,相关风险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影响金融体系,须予以高度关注。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新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央行近日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0.5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82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1.4%,比上年全年水平低8.5个百分点,呈现回落的趋势。

谈及未来银行应如何加强审核,王丽娟表示,银行应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严格审核相关信贷材料,在支持居民合理信贷需求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大非现场的监测力度,及时对异常线索进行筛查;另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商业银行违规成本。

严跃进认为,从银行本身来说,其关注点其实是类似贷款是否可以足额收回,是否投入什么领域,在这个方面监管或相对少。未来应该建立更大的惩罚机制,即对于一些资金违规进入楼市的,适当要减少此类银行后续的贷款额度和规模,以发挥震慑效应。从惩罚机制等角度看,要强化对于信贷人员的培训,同时建议对贷款后3个月内的资金使用监管,这样才可以形成更好的约束机制。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吴限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