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产经 > 教育

龙校关闭 “坑班”时代能否就此终结

出处:教育周刊 作者:刘斯文 网编:段跃 2019-03-28

近日,北京小升初辅导机构水木龙华培训学校(以下简称“龙校”)宣布停止办学,这是其时隔不到一年的又一次“正式”关门,也标志着在这场减负和整顿的战役中,龙校就此溃败。尽管龙校也曾试图通过所谓的“合规”躲过监管红线,但或许碍于其“学位中介”的性质,终究难以为继。事实上,随着家长们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旺盛,择校意愿必然强烈,而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择优录取也是刚需。所以,龙校的关门真的意味着“坑班”时代就此落下帷幕了吗?

C2019-03-29教育周刊2版01s001

曾经辉煌

龙校近日在官网发公告称,由于办学资质到期,无法延续,现停止办学。在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上,水木龙华培训学校已被列为“非法”类别。

据悉,龙校成立于2009年,以小学语数英三个科目培训为主,被坊间称为“坑班”,因为可能获得某重点初中的重点班以及某附中体系的点招机会。而点招就是很多中学在小升初时通过提前组织考试招收优质生源的方式之一。“坑班”就是和重点中学合作组织选拔考试进行点招的培训机构。

根据天眼查信息,龙校的法定代表人为潘杰,历史股东只有一家为“北京数字博识科技有限公司”(博识教育)。根据企业介绍,博识教育依托清华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其教育研究院联合开发了“清华优才”素质教育培训系列项目。在该项目的相关报道中,潘杰为博识教育集团产品中心总监。这也是龙校在坊间流传是清华附中“坑班”的重要原因。

有家长透露,学生从三年级就可以开始考龙校,能进来的学生代表着已经通过了一层筛选。进来后学生每学期面临不定期考试,考试成绩累计计分排名,采取末位淘汰,淘汰者须重考以再次进入;而重点公立学校则依据考试排名提前选拔生源。费用上每一学期学费约在5000-8000元范围,被点招后有2万-3万元的保证金。龙校一年可能会点走100-200人左右,报名的人大概在500-600人之间。

大范围萎缩

其实“坑班”不是龙校的创新,据了解,在2010年,海淀区名校对应的“坑班”大概已有106个。

最早的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人大附中的超常基地华罗庚数学学校(以下简称“华校”)。华校给各小学分配名额,由学校推荐学生来参加考试,筛选学生入学。随着人大附中的崛起,很多学校都逐渐意识到了优质生源的重要性,开始自己举办竞赛来筛选学生,出现了清华附中的同方杯、北大附中资源杯、101中学的圆明园杯等。但在2005年,国家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范围叫停了杯赛。

随着国家减负和禁止低龄奥数等政策加码,曾被认为是人大附中“坑班”的仁华学校在2012年申请法人注销登记,后变更为北京市海淀区仁才培训中心继而复课。现如今,已经没有小学部业务,将高考复读班作为了主营业务。曾为101中学“坑班”的金帆教育培训中心在去年3月底也发布停课通知,之后没有复课。

不只是海淀区,西城老教协即西城教育培训学校便是西城区曾经很大的一个“坑班”。在2012年后逐渐萎缩卖给了两家民营培训机构。

在“坑班”逐渐倒下后,龙校被家长们认为是最后“仅剩的机会”。也因此,龙校备受关注。在去年复课后,有网友曾在微博留言称龙校还有“坑中坑班”。指“坑班”与体制内学校进行利益牵扯,还与“坑中坑班”进行“勾结”。“坑班”是一个学位中介,“坑中坑班”针对“坑班”制定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考入一些知名“坑班”。

“复招”难度大

去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拉开了校外培训机构整改和减负的大幕。其中明确要求要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并对培训机构办学合规做出了限制。

龙校曾在去年3月暂停小学培训业务,但在6月,又宣布恢复招生,暑假班、秋季班开始报名。有消息称,在龙校恢复招生当天,某附中体系学校点招了4年级、5年级共计160名“优才生”;在今年2月,龙校的寒假课程依旧进行着。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在去年9月30日,龙校官网曾发布关于海淀区民办教育培训学校承诺书称,“依法合规诚信办学,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确保不出现‘超标教学’、‘超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教学行为”。同时龙校还表示,规范招生行为,不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杜绝“占坑”、“点招”、“掐尖”等违规行为。

对于此次龙校停招,有人猜测是否会像去年一样复招?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此次停办后复招的可能性不大。

据悉,根据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的《关于印发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今年将完善义务教育入学规则,取消特长生招生,全部名额用于派位。熊丙奇认为,“特长生招生逐步取消,相应的招生渠道就没有出口,‘坑班’也将逐步消失。培训热的降温不可能单一通过培训机构治理得以缓解。要实现教育减负,治理校外培训市场是‘标’,真正的‘本’是公立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问题,以及招生选拔方式的问题。否则难免家长还是会通过寻求校外机构进行‘加餐’”。

可见,如果学校对于招收优质生源的需求没有改变,家长想要让孩子“培优”的需求也没有改变,那满足需求的产物便会相应而生。龙校关门了,但“名校梦”之下,部分家长的这场战斗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北京商报记者 刘斯文/文并摄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