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3月14日-15日,由天津人艺上演的津味儿大戏《海河人家》,将在首都剧场展现天津百姓的生活气息,《海河人家》以海河边一座小洋楼里八户人家的生活变迁为线索,试图用戏剧的形式探索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内涵。
还原生活本真
一座海河边上的小洋楼,十几家住户。在细碎的生活中,用锅碗瓢盆勺每天奏响着生活的乐曲。也正是这座矗立在海河边上的小洋楼,见证着剧中人物命运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间的故事,细腻的描写出了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物的命运有如一幅多彩油画,在这里徐徐展开。
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人们有了更多自主择业的机会,市场在人们的面前,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工厂改革路往何处走?孙厂长忧心如焚,焦虑万分;国企如此,个人的命运又是如何?在商海中搏击的青桐和志明,有过一番怎样刻骨铭心的经历和情感的痛楚?怀揣梦想的大学毕业生,经过多年的拼搏,为实现强国梦而努力奋斗;落实政策的周鼎斋,面对依依不舍的邻居毅然决定将房产捐献给国家。潮涨潮落,海河流向远方。城市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在天津旧租界的一处小洋楼,在由客厅改造成的小小共用厨房中,不同背景的8户人家在‘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中演绎着大时代中的各色人生,也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代巨变。该剧不粉饰、不拔高,就是用普通人的生活来反映大时代背景下人和社会的变化、发展,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改革开放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娓娓道来。”《海河人家》艺术总监、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钟海说。
人物性格鲜明
该剧在演出过程中共分三幕,分别选取了1981年、1992年和2002年三个时间节点,讲述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8户普通人家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重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与时代并肩而行的故事。
在舞台上,两个小时左右的演出时间刻画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有自己“属性”。剧中出现的人物虽然呈现出了大量的细腻情感,但能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孤身一人的小洋楼原主人周老爷子;父母皆是工人,大儿子向往改革、女儿叛逆而直率的孙家;膝下一女、曾经开小杂货铺的覃家;儿子是返城知青、父亲是正骨郎中的苏家;老子曾经“打飞虫”、儿子如今“不安分”的李家;父亲退休在家、儿子是老三届大学生的孟家;半路夫妻、闺女考上新闻学研究生的贾家;夫妻均是电焊工、有着“海河双枪”美誉的韩家。
“从剧本研读到排练演出,过往的瞬间仿佛历历在目。”饰演小洋楼原主人的周鼎斋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演得好不好、像不像、真不真,观众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带着回味与怀恋,用朴实、踏实的表演,把生活中细微又巨大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呈现在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些见证、经历这40年的人由衷感到高兴,当今社会逐步发展,家美好、国富强,让人看到了更多的展望。”
坚守“津味儿”
天津人艺一直以来在剧院发展和剧目创作上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守津味儿话剧的特色阵地,紧扣时代脉搏,凝聚老中青三代艺术骨干力量,此次呈现出的海河人家以有趣、有味、有故事鲜明特征,表达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与时代并肩同行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舞台之上,“津味儿”则是不可避开话题,大到人物的塑造和场地置景,小到演员们的一个举动、一句台词、一件服饰甚至一个歇后语都经过精心编排。据悉,《海河人家》从2015年至今剧本已经先后修改多达15版,连台上摆放的一些老物件、背景音播放的内容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力求还原生活细节。
与此同时,不光舞台和人物坚守着“津味儿”出演,在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也安排了一些非本地人的角色以突出“津味儿”元素。例如贾科长,因为科长身份在小洋楼里有着特别的优越感,但同时这个人物又透着算计和小气,为塑造这个形象,贾科长的扮演者苗欣没少动脑筋。“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南方人,导演要求有一个南方人的角色,可以更突出天津人的味道。贾科长的算计,恰恰衬托出天津人的豁达。”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穆慕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